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企业形象 热烈恭祝全省劳动人民节日快乐 天虹出国门  桑蚕富石泉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天虹出国门 桑蚕富石泉

——石泉县蚕种场科先技兴场纪实

文/滑战林 张民翔 刘海峰

近日,陕西日报、华商报均报道我省石泉县生产的天虹牌蚕种,走出了封闭的秦巴大山,迈出国门,出口意大利,使丝绸之乡又向前延伸

陕西,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源点,它在几千年前就架起了欧亚大陆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东西方商贸的繁荣。丝绸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长安被誉为丝绸之乡。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沧海桑田,丝绸之路再也看不到“陌下采新桑”的昔日景色,丝路花雨被大漠黄沙倾盖,重振蚕业雄风,振兴陕西经济,成为三秦丝绸儿女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醒了沉睡多年的陕西蚕业,拉开了陕西蚕业重新崛起的序幕。这时,我省第一个县办蚕种场——石泉县蚕种场诞生了。

石泉,位于西安南隅的秦巴山中,是汉江河畔的一颗绿色宝石,这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交通便利,阳安铁路、210、316国道交汇于此。然而石泉因受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市场、资金的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是国家贫困县,穷则思变,勤劳的石泉人民不甘贫穷,在省地有关部门,特别是省蚕研所的支持下,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坚定地选择了蚕桑这一生产项目,并为之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相继建立了技术服务网和蚕种场,缫丝厂等,形成了从栽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织绸等系列化开发的良好格局。使蚕桑成为了石泉经济的支柱产业,蚕桑使石泉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国际丝绸市场的变化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蚕桑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新的危机,蚕丝业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祸不单行,家蚕微粒子病这一销声匿迹多年的毁灭性蚕病又死灰复燃,大加肆虐,给原本很不景气的丝绸产业雪上加霜,蚕种场则守当其冲,几年时间,全省专业蚕种场纷纷陷入微粒子病及市场疲软的双重困境中,从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些场家已资不抵债,蚕种质量不高、质量纠纷、质量事故屡有发生。蚕茧产量严重下滑,蚕农养蚕积极性严重受挫,蚕业处在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

蚕业在石泉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河山,蚕业的徘徊不前,给石泉经济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面对新的困难,石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经过市场调查,科学分析,将工作的突破口选在了依靠科技进步,走质量效益发展之路上,蚕种是蚕业的源头,和全省其他蚕种场一样,石泉蚕种场因微粒子病的流行,蚕种质量低而不稳,蚕种问题成为蚕桑发展的首要问题,时任的主管副县长——赵继民,将抓蚕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蚕种上,他多次深入蚕种场,研究发展大计,并亲自进行试验,掌握蚕种的真实情况。蚕种场也积极围绕质量开展攻关,时任技术主任张百忍提出了实施“名牌计划”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场长张兆明的大力支持,很快成立了研究小组在张百忍的主持下,“名牌战略”正式实施了。1998年,张百忍接任场长。主管领导赵子清副书记、郭世民副县长对实施中的“名牌战略”十分关心,指出一是要把石泉蚕种场办成陕西第一、全国一流的蚕种场,并希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名牌计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从管理、技术、设施等多方面人手,他们在省蚕桑研究所、省蚕种管理站和安康地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入调查,全面分析,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首先打破了事业单位的人事及分配制度,推行了竞岗、竞责、竞酬、竞员的改革方案,形成了按劳分配,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在生产人员中,推行了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风险承包机制,其次,在职工中广泛开展质量双教育,使职工普遍树立了“质量等于生命”的观念,其三,狠抓蚕种质量检验这一关键环节,制订了显著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质量标准,改进了微粒子病毒率检验的抽样办法,建立了监督袋蛾,密码检验,试养鉴定,成品补检等办法,开拓性的在全省首创了杂交率检查等,从而使出场蚕种的合格率达到了100%。第四,张百忍带领研究小组以省蚕桑研究所为依托,积极吸收先进技术,并不断试验,探索,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方案,围绕微粒子病防治这一中心,将种蚕户与蚕种场的利益紧密联系,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公司+农户”的新模式。先后投资近30万元,对原蚕区的冷库、质检、消毒升温设施等进行了改造。在制种技术上,制订了培育优质桑叶,严格蚕前消毒,强化蚕期管理,重视上岭保护,规范制种期操作,改进后期处理等技术措施。通过以上工作,使石泉蚕种场由管理、生产到经营,从落后跃入了全省先进行列,在全省各专业蚕种场普遍负债甚至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他们的资产额却连年增长,形成了一枝独秀。现在,他们生产的“天虹牌”蚕种病毒率连续多年列全省最低,比全国标准低4倍,孵化率平均达到97%以上,杂交率达到97%,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天虹牌”蚕种种质纯正,卵质饱满,带毒率低,孵化率高,杂交彻底,抗病性强,产茧量高,深受蚕技干部和蚕农的欢迎,产品市场占有覆盖面不断扩大。现在“天虹牌”蚕种已成为陕西最好的蚕种,石泉蚕种场是陕西实力最强的蚕种场。

省农业厅蚕桑站将石泉场列为全省典型。省蚕桑研究所在此建立了“桑蚕新品种试验基地”,并联合承担了世界银行扶贫科研项目“优质蚕种繁育技术研究”等,在第五届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上, “天虹牌”蚕种获得后稷金像奖,99年顺利通过了全国第一次蚕种质量大检查,蚕种的质量水平列陕西被检场家第一名,为陕西争得了荣誉,石泉蚕种场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蚕桑产业化建设先进单位”、“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被农业厅评为全省“先进蚕种场”。

企业的兴衰,是以人为本的,只要有了一批公而忘私,敬业奉献的人,这个企业就有希望,石泉蚕种场就有这样一批人。现任场长张百忍先后就读陕西省农业学校的蚕桑专业农大的农学专业和中央党校的经济管理专业,85年省农校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蚕桑研究所,在石泉县蹲点达11年之久,蹲点期间,他包抓过龙口等科技示范村,使该村的蚕茧产量由原来的1万公斤增加到2.8万公斤,龙口村成了全省有名的蚕桑专业村,吸引了省内外50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作为科技干部,研究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是他的主要任务。当时石泉蚕区桑虫发生严重,蚕农损失较大,他就与蹲点的其它同志开展该害虫的研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不懈研究,提出了简易可行的防治办法,并很快在全县推行,挽回经济损失,他的研究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参加了“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一书的编写。接着他又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研究了桑树封顶,断枝等问题,经过无数次的观察,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两个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使几千亩桑园重获生机,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其研究论文发表后,被美国《农业昆虫》杂志摘载。1991年,安康蚕区发生了大面积的桑树芽枯事件,损失惨重,令蚕业界震惊。省农科院将这一研究任务交给他们,张百忍作为第二主持人,在种桑区高级农艺师的指导下,承担起这一研究任务,省政府顾问林季周、安康地委书记闫西贤及地县有关领导非常关心这一研究,多次来基地检查指导,张百忍和同事们深知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他带领课题组深入发病区,作了几百次试验,获得了上万个数据,历时3年完成了这项研究,使这一因土壤有效硼严重缺乏所引发的病毒得到了解决,这一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被评为9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蹲点的11年中,他和同事们所承担的“蚕桑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和“秦巴山区蚕桑生产规范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三个项目分获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二三等奖。共引进推广优良桑品种8个,蚕品种4对、新蚕药3个等各类适用技术32项。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省农科院先进个人,他负责的“石泉蚕桑科学示范基地”多次被评为省、地、院、所先进集体。1993年,他放弃了调爱人到研究所工作的机会,反而申请调人石泉县蚕种场,领导舍不得他走,亲朋好友纷纷劝他留下,可他想到石泉蚕桑更需要他,就毅然告别了研究所,来到了条件落后的石泉县蚕种场。他的到来,令人难以理解,论条件,两者有天壤之别,论职位,原来研究室付主任没有了,论工资,比原来少了100多元,可他没有后悔,场长张兆明十分爱惜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不久,他被任命为技术主任,分管生产及技术工作,九八年又被提拔担任场长,他深知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关怀,他深知石泉人民所寄予自己的厚望。他下决心要让石泉蚕种场跻身全国一流蚕种场行列,以报答石泉人民的厚爱。

蚕种生产的重点在农村,在担任技术主任期间,他大多数时间住在农村,有时许多天不回家,有时连续几天不休息,在生产关键时节常常放弃睡眠,彻夜工作。他的工作只有用数字来说明,96年生产合格蚕种9.5万张,合格率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97个生产合格蚕种12万张,合格率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98年以后,由于蚕桑业滑坡严重,产量锐减,他压治生产量,重抓了质量,蚕种质量连年提高,实现了创陕西第一的目标,蚕种开始渗透到我省各养蚕区,并出口到意大利。

他共获得省地科技成果奖8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8篇,18次受到国家和省地县表彰。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1998年光荣出席了省第12次国代会,1998年被破格晋升高级农艺师,并被编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等书。多次被《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作过专题报导,被誉为“蚕农的活财神”。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石泉蚕业又焕发了新的生机。集领导、组织、管理、发展、经营为一体的石泉县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经挂牌成立,使这一支柱产业从此走上了市场化管理经营的新轨道,这是张百忍多年所期待的。

张百忍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很多成绩,他却满怀深情地说,他所取得的成绩是和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分不开,与同事们的辛苦工作和大力支持分不开,他所获得的荣誉属于大家,不属于自己。王寿森副省长两次亲临石泉听取了蚕种场的汇报,指示他一定要把“天虹牌”蚕种培育成陕西的“名牌蚕种”,并拨款支持这一科研项目。省农业厅许胜利副厅长,省农发办张驰副主任也先后到场指导工作,县委书记钟庆明,县长黄生怀等县委领导多次来蚕种场办公,解决研究中的问题。县上的其他领导,有关部门为此倾人了大量心血。所以,“天虹”牌蚕种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是全县人民智慧结晶。

作为一名成功的科技人员和企业领导,张百忍同志在抓科研的同时,狠抓了企业管理,大胆进行了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推行了岗位工资和竞争上岗机制。他首先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向一线生产人员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改革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支持,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充满竞争的新机制,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张百忍和蚕种场的职工都充满信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丝绸的要求越来越多,加之中国入关后,又将为丝绸之路打开一个广阔的市场。近期东南亚经济复苏,丝绸市场价格上扬,特别是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署,更为陕西的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给石泉蚕业注入活力。对此,张百忍已经勾画出蚕种场今后的发展蓝图,他说经过几年努力,把生产规模扩大到20万张以上,将石泉蚕种场建成陕西最大的蚕种企业,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引资,把石泉蚕种场建成一个经营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的综合企业,他热诚欢迎企业家来石泉投资,来石泉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