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清晨,渭河畔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东北角,四千多只鸵鸟引颈长鸣,好象在呼唤一个人的名字——
中国鸵鸟王——杨浩民
杨浩民现任省农垦总公司经理、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省鸵鸟良种示范场场长。他是农民的儿子,七十年代中期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他最初的理想是想当一名兽医,为发展西北畜牧业献出心血和智慧。1997年5月,这个理想终于在他工作20年后实现了。
他出任省农垦总公司总经理之初,摆在他面前的是企业长期亏损、转产职工因生活困难频频上访。危难之际,杨浩民和党委书记高建潮很快确立了“开发农业,改制工业,以优势农业带工业,三年走出困境,五年实现良性发展”的新思路。在养殖业的调整中,他经过认真考察,决定饲养低成本、高产出的鸵鸟,并把它作为一个创新的产业形成规模,在西北地区推开。1998年3月,120只纳米比亚纯种鸵鸟经过万里长空跋涉,运到西安北郊一片荒滩地。他和职工精心饲养,悉心照料,先后闯过了引种适应、产蛋、孵化、育雏、防疫和冬春枯草季青贮玉米杆饲养六大关,建立起一套工厂化生产的流水生产线。两年来共产蛋8000余枚,繁育幼鸟5000多只,已成为华夏鸵鸟饲养量最多的基地。还先后在关中、陕南、陕北建立10个养殖分场,并扶植部分农户开始饲养。如今,繁育的二代种鸟将开始产蛋。
“鸵鸟王”——杨浩民把这个称号印在名片上。他要作中国的鸵鸟王,要在这片荒滩上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鸵鸟种群。
1998年3月上旬,西安突然下起一场大雪。刚从非洲到陕西落户不到10天的鸵鸟正面临一场新的考验。杨浩民连夜冒雪赶到鸵鸟场。他和干部职工一道为鸵鸟搭起七八间防寒棚。雪虽然下个不停,但没有一只鸵鸟因天寒冻伤。为了解决鸵鸟孵化育雏难关,他坚持吃住在示范场,亲自作调查、搞试验,人累瘦了,脸晒黑了,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两年多来,他的双休日几乎都是在示范场度过的,鸵鸟场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两年来,杨浩民不仅关注着鸵鸟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创立鸵鸟养殖管理新机制、新模式。他实行“股份制十直属场+农户”的体制;他用鸵鸟种苗实物贷款的形式,安置部分下岗职工养殖鸵鸟;他组织农垦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以鸵鸟为主导产业的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为把陕西建成一个国际性鸵鸟新产区奠定了基础。
杨浩民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大开发是陕西在新的基础上由滞后发展走向全面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当笔者采访他和党委书记高建潮时,他们向记者展示了鸵鸟养殖业的美好前景:2001年产蛋种鸟达到2000只,产商品鸵鸟1万只;2002年产蛋种鸟达到2000只,产商品鸵鸟3万只;2003年产蛋种鸟达4000只,年产商品鸵鸟5万只;2005年,年产商品鸵鸟10万只,并相继建成年屠宰商品鸵鸟10万只、加工鸵鸟皮8万张的加工企业,年创收入6亿元,使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鸵鸟集团。经过10到20年的努力,可使关中、陕北10%—15%的农户户养10只商品鸵鸟,全省饲养商品鸵鸟总数达500—1000万,年销售收入达100到200亿元。到那时,鸵鸟养殖不仅成为我省继苹果之后又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我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新路子。 (马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