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5月27日
社会新闻
02

监督风险大 担保落实难

助学贷款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本报讯 开展助学贷款业务,是金融部门支持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监督风险大、担保落实难、各方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商业银行这项贷款业务的开展离预期的效果仍有一定差距。

《关于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对在校大学生一般发放信用助学贷款,并且只能用于学杂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费用。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贷款对象人数多、分散面广,银行很难对每个学生的贷款用途进行严格监督,造成一些学生将贷款挪作他用,如吃喝玩乐、炒股、作生意等。此外学生毕业后的收入及工作单位不确定,加大了贷款回收的风险,因此银行一般愿意发放担保贷款,发放信用助学贷款的期限则一般控制在学生毕业前,这样虽然降低了贷款风险,但对从根本上解决那些贫困生的上学难问题所起的作用就比较有限。

由于目前农村住宅房屋不够规范,房屋价值较难确定,抵押的有效性缺乏法律依据,使农村学生的贷款担保难以落实。此外,社会各方对开办助学贷款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日益商业化、以追求效益为目标的商业银行而言,操作手续繁杂、管理费用较高的现实,也会使这些银行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要在助学贷款中承担调查审批、收回监督、建立借款人信誉档案等义务和责任的学校来说,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没有任何收益,很容易出现畏难和抵触的情绪,从而制约了这项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田勇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