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01日
头版
01

为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卢宗凡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并推出山川秀美工程,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它正确处理了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而卢宗凡——这位早已坚持在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从事水土保持与农业科学研究的专家,已为此默默耕耘了40多年。他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坚持科技扶贫,他荣获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称号,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1957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的卢宗凡,时刻牢记着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面对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影响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土地,他心潮澎湃,立志把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和水土保持耕作体系作为自己终身事业追求。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风餐露宿,为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他在研究黄土高原区域农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给性农业,水土保持性林业,商品性牧果业”这一科学论断,被农林水各界及各生产部门广泛应用。经过10多年的定位实验和示范推广研究,卢宗凡提出了“水土保持耕作体系”,对全方位减少水土流失意义深远。

卢宗凡80年代初从“生态户”“生态村”的研究入手,经过10多年研究和实践,发展形成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新理论、新方法,在实践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卢宗凡和他领导的课题组,经过20多年的呕心沥血,“纸坊沟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实体样板”已步入良性循环阶段。农林牧结构由1975年的1:0.08:1调整到1999年的1:2.2:1,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林经济得到大发展,全流域人均纯收入以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1999年达到2137元。整个流域植被盖度在60%以上的有效植被率达57.4%,流失泥沙量与1975年比,减少了71.4%,全流域治理达到75%。现在纸坊沟流域已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典型。他还不辞辛苦地组织科技人员,配合杏子河流域、延河的综合治理,推广50多万公顷,累计增加产值3.7亿元。

卢宗凡在开展科学研究中,没有忘记科技扶贫。1974年,他来到安塞县纸坊沟,一干就是20多年,每年都有3至6个月是在艰苦的沟壑区农村度过的;他连续10多年组织安塞县的科技扶贫工作,示范推广实用技术10多项,经济效益达2.2亿元;他直接参加的6个项目,经济效益达4000多万元。鉴于他在科技扶贫中的突出贡献,1997年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半月谈》杂志社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1999年他又被授予“陕西省扶贫之星”称号。

卢宗凡受之无愧。是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艰辛付出,必然收获累累硕果。无论是国外的研究考察,还是身兼数职,事务繁忙的他,仍笔耕不辍,他先后撰写、参加撰写专著15部,研究论文逾百篇,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他的业绩多次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报道。

年过花甲的卢宗凡,仍主持着4项重大研究工作。西部大开发,他异常兴奋,“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去年他为西部大开发连写了5篇农业生态方面的文章,备受关注。今年1月15日《科技日报》又以整版刊发了他《抓住大机遇,绘就新蓝图》文章,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了这片贫瘠的土地,卢宗凡很忙、很累,但他心是快乐的,年轻的。 黄山松张广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