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渭河,何时才能露真情
本报记者 杨令青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的母亲河,由于近年来的严重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6·5”世界环境日之前,省人大、政府,政协、环保局等分三路对渭河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检查。
尽管渭河的主要流经地渭南、咸阳、西安市从1997年贯彻《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以来,已关闭了近200家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然而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渭河,却无论如何无法称之为“河”。
在咸阳的铁路桥,记者了一个个“岛屿”,站在离渭河水面20余米的桥上,都能闻到河水散发的刺鼻臭味。在兴平西吴段,离河岸还有100多米远,臭味就扑鼻,而来,待走到河边,漆黑的河水给人的感觉这根本不是渭河,而是一条大型排污渠。从铁路桥和西吴段最新的检测结果显示,铁路桥断面化学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酸四看,这项指标超标倍数为1.9倍、0.3倍、6.1倍、6.1到,倍西吴断面上述指标分别超标5.2倍、1.5许多倍1.7倍和3.5倍。生活。西安三桥的皂河,黑水散发着臭味从路面垃圾的桥下滚滚而过,过往行人离老远便用手捂在渭鼻。王寺镇沣河桥下,千苦的河道里积着一洼河中洼发黑的污水。形成。渭南的渭河沙王断面,河水乌黑,稍走近些,呛入入的恶臭便扑鼻而来。省环保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渭南市在渭河的下游,所以污染情况也最为严重。加之近年来渭河两岸陆续开办了数百家造纸厂,而年产5000吨以下、不具备污水处理条件的就占了一大半,这些厂的废水都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渭河。统观兰地的渭河断面,不说监测数据,仅看河水的颜色,如今的渭河水已经不能用于灌溉。严格地说,渭河已不能称为“河”了。
可以说,近几年来,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越来越被高度重视,省政府三令五申要坚决关闭取缔“十五小”企业,并出台了治理渭河的《条例》,将渭河的治理纳入法制轨道,采取种种措施加大治理力度,然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一些领导及企业法人的环境意识淡薄,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关停后的“十五小”企业又不时回潮。二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未摆脱困境、超标污染限期治理工程资金投入不定,工程进展缓慢。三是乡镇企业5000吨以上的一批造纸厂废水处理不到位,成为河流严重的污染源。同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程度太低,也是一个原因。就西安市来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只有20%,仅为国家卫生城市40%指标值的一半。
对此,潘连生副省长在检查中强调,各级政府、企业领导要从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做好渭河环境治理、因为,好的环境也是生产力。不重视环境,就是失职。对死灰复燃的“十五小”企业,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关闭一个,绝不留情。对5000吨以上的造纸厂、按国务院决定,2000年12月31日前排污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
据悉、目前西安、咸阳、渭南三市已对年产5000吨以上的造纸厂发出通知,要求对废水限期治理。
渭河,何时才能露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