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道万人大寻宝
文·图/座铭
一个难以对证的谣传夹杂着大宋沉船的传说泛滥,使运河岸边的万名群众锹翻镐刨,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挖宝“大会战”
5月16日上午,笔者来到了河北省临西市尖冢镇。就在这个镇边,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古老的河道齐刷刷地划开了河北与山东的省界。而此时此刻,在从尖冢村到尖西村近十公里大运河干涸的河道上,正涌动着一群群奋力挥锹轮镐的老乡们。他们不是在修筑河道,而是在专心致志地挖宝。
沉船之谜迷雾重重。相继有人意外地发现宝物,1984年有过挖宝狂潮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鲁运河段的尖冢码头附近,传说有一条宋代大商船在这里沉没。后来又有明代、清代沉船的说法在方圆十几公里的乡村中传开……
民国期间,人们在距离尖冢村五公里一处运河冲击的三角州种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扇精致的铸铁窗户和一些古代铜钱。
1942年,日本人在尖冢村附近制造了一起杀人惨案。后来乡亲们在运河边掩埋死难者尸体时从中挖出了几个十几两重的银元宝。
这似乎给有关沉船的传说提供了佐证。
1976年,尖西村农民王兴明在运河河道挖井时意外地挖出了精致的青铜香炉和十几枚银元及一些其它银制品。
1984年,尖冢村几位农民在运河河床上挖旱养水池时,几个嵌有精巧花纹的陶罐、瓷瓶被挖出……
这次意外的发现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应。当地农民纷纷涌向河道,用锨锹和镐头挖开沙砾和泥土,以此寻找千古沉船的秘密。
“八四年那次闹得就很邪乎。刚一开始是几个人,后来就几十个人,大伙一看就都来劲了,后来河道上全是人,真是人山人海……”尖西村71岁的老大爷赵春江对笔者说。
乡亲们挖宝的狂热持续了一个多月才结束。有人说这次挖宝一无所获,也有人说有人挖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宝物。
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还是在这个地方,又兴起了挖宝狂潮,而且其规模远远超过了1984年
一个找到宝物的谣传泛滥开来,人们纷纷来河道挖宝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至今仍难以对证的谣传。这个谣传是这样的:
今年4月12日下午,临西县尖冢镇尖冢村农民汪国民和妻子一起到运河河道挖井,准备抗旱浇灌麦地。当挖下一米深的时候,他们在石砾中发现了一个坚硬的金属物。汪国民好奇地将其拣起,当他小心翼翼地除去上面的泥沙等杂物时,金属物耀眼的光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夺目。
夫妻俩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古代银制元宝。其重量足有十几两。
从这天起,兴奋异常的这对夫妻开始停止挖井,而开始悄悄地挖宝。他们坚信,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当年沉船的地点。
几天后,尽管格外卖力,但他们还是一无所获。
很快,汪家的亲属也来些寻宝。一天、两天、三天……他们依然是没有任何收获,但他们相信,一旦找到宝物,力气就不会白费。
又过了两天,他们当中有人挖出了许多金代“大定通宝”等古币……
很快,沿运河河道的尖冢村、尖西村、姜家河村等家家户户都在传言汪家挖到了为数不少的银元、金元宝、一整箱黄灿灿的金条……
5月16日,笔者在运河河道上找到了传言中的主人公——今年45岁的农民汪国民,向他问起了事情的原委。这位看起来很憨实的农民脸作“冤枉”状,说:“哪有的事?挖井的事确实有,但元宝和‘大钱’的事根本就没有,都是别人给编的。”
就在传言风起的时候,许多村民早已按捺不住性子,就像1984所那次寻宝一样,扛着铁锹镐头小跑似地进入了运河古道。
来河道寻宝的人们渐渐发展到几千人
尽管一无所获,但是沉迷于寻宝的人们无一厌倦。镐头、铁锹、铁钯撞击石砾的声响夹杂着人们的吵闹声回荡在运河干涸的古老河道。
寻宝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一百、二百、三百……直到一千、两千、三千……一幅千军万马的场面,自然让人们联想到了当年“农业学大寨”时的“大会战”。
在寻宝队伍的开掘下,本来平平坦坦的运河河道已变得坑坑洼洼,千疮百孔。一些埋在地下的古老的青砖、陶片和瓷片被扬出地面……许多人开始专注地端祥着它们躲藏已久的面目,希望从中盘查出古代沉船的秘密。
又过了几天,尖西村农民孔四林挖出了一个残缺的彩色瓷瓶,高约半米,直径约40厘米。上面嵌有蓝色的云纹和花饰。不知谁当场脱口而出:“这是‘唐三彩’啊!”
当即有人要出200元钱买下,孔四林如获至宝,不肯卖。后来他就将其抱回家中。
也许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残品瓷器,说不定是当年运河上某条船上淘气的孩子将瓷瓶打碎,然后大人把剩余的半块生气地丢人河中……但是,在场的人们没有一个这样想。他们都在合计:这半块瓷瓶很可能就连接着充满诱惑的沉船秘密。
不久,有人开始挖出了清代的“康熙通宝”、“乾隆通宝”、金代的“大定通宝”等古币。其中许多都已是锈迹斑斑。但它们给人们的信心却是异常振奋。
与此同时,又有人挖出了石雕人等文物。
传言继续泛滥,高峰期的寻宝人足有一万之多
很快,挖宝人群当中不断传出有挖出金元宝的消息,同时还有人说有几个人挖出了三十两重的银元宝,又有人传言某某挖出了12根金条,云云。
这些传言可信度很低。但是作为运河边上尖冢镇几个村子的村民来讲,至今他们对此都深信不疑,有时甚至还说得有名有姓。这些或真或假的说法在人群中高度泛滥。来寻宝的人越来越多,已是一种势不可挡的阵容。疯狂的寻宝人群拥挤在运河河床,他们有的刨,有的挖,有的用铁钯、钢叉等在石砾中仔细地搜寻着宝物。男女老少,一同上阵,一副千军万马的阵势。
不断有外地人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来到这里加入寻宝的行列。当然,也有个别老头赶着马车或骑着毛驴来凑个热闹。
附近近十公里的运河河床到处都是人。5月3日这天,寻宝的人已足有一万之多!
绝大部分人一无所获,但他们的盲目行为倒成全了小商贩。当时运河边上光卖汽水、卖小食品的小摊就有三四十个,而且个个生意红火。
文物贩子纷至沓来
寻宝人当中确实有人挖到了宝物,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其中出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唐、宋、金、明、清等朝古币及石、玉、瓷、陶、铜等工艺品。后来据有关人士讲,当中确有部分文物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或远或近的文物贩子闻风而动,纷至沓来。刚一开始,他们还半遮半掩地收购文物。后来随着文物贩子的增加,他们干脆撕去面具,明目张胆地大肆收购。再后来,他们手拿一叠厚厚的钞票,与挖宝的人群中晃来晃去。当发现有人挖出东西,他们便凑上前去。一手交钱,一手拿货,挖宝人进行现场文物交易。
对于古币,他们公开价格:“乾隆通宝”每枚3元,“康熙通宝”每枚5元,“大定通宝”每枚30元……对于出土的其它文物,则要与挖宝人进行讨价还价,然后再进行交易。
运河河道也成了一个文物现场交易市场。
让人感到可惜的事,文物贩子们贩走了一些古币和其它文物。
一个农民挖到了一个古代的铜盆,有两个贩子分别出价5000元、7000元,但他还是没卖。另外几个农民挖到了较大的银元宝、瓷碗、玉烟具、铜镜、玉棋盘等文物,都拒绝出售。
县里工作小组制止了挖宝事件。但几天后又有不少人再次挖宝
运河古道上的挖宝狂潮在临西市引起巨大的震动。临西市委、市政府组织文体局、公安局的几十名工作人员组建专门工作小组,会同尖冢镇政府机关干部于5月5日开赴挖宝现场。一方面抓捕文物贩子,没收非法交易的文物,一方面动员群众撤离现场,停止挖掘,以保护埋藏在地下的国家文物。他们向挖宝的群众印发了8000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宣传材料》。向他们讲明埋在地下的文物应归国家所有的法律知识。
经过四五天艰难的工作,挖宝群众停止了挖掘。
但当工作组撤离后不久,又有一些农民重新涌上运河河道,再次寻宝……5月15日,记者在这里看到,仍有不少农民锹翻镐刨,沉迷于挖宝之中。
对此,临西市文体局局长高俊明对笔者表示:“看起来这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将再次行动,彻底制止非法挖宝事件。” (照片说明:工作组撤离后,不少人再次涌向河道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