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进攻至上技术至上
欧洲杯太好看了
文/吴恒祥
比赛精彩激烈
用精彩、激烈来形容本届欧洲杯16强亮相战的好看程度,一点也不为过。此次比赛已经初步显露出欧洲足坛的先进潮流,出现了多种风格的球队:进攻型,像意大利队、土耳其队、比利时队、瑞典队、英格兰队、葡萄牙队等,比赛时竟出现了对攻的激烈场面;防守反击型,如法国队、罗马尼亚队;此外,巴西队的技术风格在欧洲足坛上也得了充分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葡萄牙队。
揭幕战为本届欧洲杯开了个好头,改变了以往揭幕战上平淡、保守、保平的打法。球员跑得快、运球速度快、反抢快、传球速度快,一下子把观众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紧接着的几场比赛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非常激烈,像意土之战,意大利一改以往锁链式的防守反击打法,大举进攻,咄咄逼人,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而且三条线保持得极为紧凑,逼抢也很凶猛。
球星对球队获胜功不可没。法国队的齐达内、葡萄牙队的菲戈、罗马尼亚队的哈吉,在场上的组织调动游刃有余,发挥了中场灵魂的作用。
进球较多是亮相战的一个显著特征。8场球除德罗和南斯两战分别以1:1和3:3战平外,其他都决出了胜负。最为精彩的是英葡之战,英格兰在上半时17分钟就以2:0领先,结果葡萄牙队竟在上半时连扳两球,而且双方4个进球个个精彩,球员的表现令人叫绝,这是难得一见的“精彩上半时”。而且从几场比赛看,技术型球队获胜的机会较多,像法国队、葡萄牙队、荷兰队、意大利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看来,对技术的高要求仍然是足球的主流,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执法水平较高
有比赛就有裁判,有判罚就有争议。本届欧洲杯的裁判依旧是个焦点。但从亮相战来看,除个别有争议的判罚外,裁判均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判罚基本正常,没有重大失误。具体表现为:
一、“严、紧、准”。裁判贯彻欧足联裁委会精神比较好,判得较严,尤其对背后犯规抓得较紧、吹得较准,尺度比较一致,没有重大错漏判。正因为如此,球场上没有出现暴力行为。
二、裁判较好地掌握了有利条款,使得球队的风格得到了体现,运动员的作风得到了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双方技、战术的运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裁判判罚的水平。
三、裁判跟球较紧。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裁判跑动比较积极,且经常大范围跑动,兼顾了深度与宽度,保证距球较近。每次判罚哨声一响,裁判距球一般都在5米左右,最远不超过10米。这是裁判判罚准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话又说回来,裁判并非圣人,也难免有吃不准的地方:首先,我觉得意土之战的那粒点球不该判,属于量刑过重。虽然土耳其3号奥京肘部确有些动作,但不是很大。而且在激烈的对抗中,当两名队员平行时,产生碰撞是正常的,且队员都会下意识地做些保护动作。若以情节轻重“量刑”,肘部的推扛动作还没有严重到非判点球不可的地步。但因扎吉也不能算假摔,他是在被别人推搡后的正常摔倒。其次,个别裁判在掌握判罚标准上有点偏松,像德国对罗马尼亚那场球,有好几个球应判犯规却没判,造成一些运动员对其判罚不能理解。最后还有一点尚存疑问。在荷捷比赛中,意大利光头裁判科里纳竟然跑到捷克队替补席前面,向一名下场已有20分钟左右的队员出示红牌。这种判罚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实在是有点滑稽。
给中国足球上了一课
虽然对欧洲杯的美,我们只能欣赏不能占有,但我们得借此良机多向人家学习。单从前几场比赛,我就觉得有四点可以学习。
一、学习人家攻防转换快的特点。要加快进攻和回防的速度,提高对抗中处理球的能力。丢球后逼抢速度要快,这是中国足球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比分领先后不保守。比瑞、意土、英葡之战就是例证。而我们的球队在场上领先了却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大都退而防守,结果反而陷入困境,越是想保越是保不住。
三、大力培养中场核心。中国足球缺少中场核心人物,要大力培养齐达内、菲戈式的中场灵魂球员。
四、对裁判要尊重宽容。中国球员应提高自己职业球员的意识,对裁判判罚不理解时可以保留意见,但绝不能因此而闹情绪,围攻、谩骂裁判是不可取的,在场上只要裁判坚持,你就得坚持服从。在欧洲杯前几场比赛中,虽然也多次出现过有争议的判罚,但球员都以宽容的态度接受了裁决,使比赛得以顺利进行。这一点,在中国的球员身上很少看到。 (原载《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