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7月04日
头版
01

韩城元代地道有待发掘

陕西韩城市西庄镇薛庄村历史久远,据村史记载:薛庄村始建于宋代,成规模于元朝,发展鼎盛期在明、清。历史上的薛庄村,气势宏伟,规模浩大,又处于华北进入西北去关中长安官道(公路)必经之地,村内的康济桥、老爷庙、禹王庙、关帝庙、佛爷庙、借镜台(戏台)等古文物建筑遍布村中,只可惜大部分毁于“文革”。现村中仅存佛爷庙、借镜台、元代地道和部分保存比较完整的廉家巷古民居“四合院”。

元代地道位于韩城市北3.5公里薛庄村南一平地之中。地道一头濒临悬崖绝壁,另一头通往村中,可居住300—400人,该地道洞口至今密封未被打开。为了了解几位知情人,笔者专程前往薛庄村采访了薛士英、薛怀德、薛希娃、廉性文、廉鼎辰等老人。

据薛士英(今年76岁退休老教师)老人讲:元代地道,土名叫“洞子窑”,又名“保安洞”。该地道大约有340—400米长,洞高约1.9米,洞宽约1.6米,里边有小窑约50多个,供战争、土匪抢劫时村民避难住宿专用。洞内有碾子、磨子、水井等设施。我小时候(大约在民国十八、九年)跟着大人避乱时曾经住过。洞的进口,已经埋住了,在薛福民家的院子东北角大门附近。原洞口是在平地上挖的一个大坑,长宽约1丈多,深约1丈多,周围用砖砌成,设有台阶,供人上下。

洞的底端东南处是洞口,安有大门,大门约有4尺宽、5尺高,门的厚度约2寸,表面用铁皮包着,非常坚固。进大门是个深坑,约2丈多深,用砖砌成,人进了门通过时,上边置一块板,人过去后把板一抽,任何人无法进去。这一设施名叫“吊桥”。吊桥两边有小窑洞,是供警卫人员守护大门和启动吊桥时居住场所。过了吊桥继续向东南方向走,进深约至10多米处再向正南拐,一直通往小渠沟的北涯上。至今北崖之上还清晰可见两个“楼窑口”。此两处洞口作用,一为通风口,一为推磨、拉碾子之用,是在悬崖峭壁半腰之间,能看得见而上不去。设计非常巧妙。

另据其他几位老人回忆:当年各家各户进洞都要拿着灯,洞内管理很严,先登记姓名后进洞,洞内不准吵架,还不停地检查,要求注意灯火,确保安全。

元代地道唯一文字记载有两处——一是该村薛家祖祠内至今保存完整的清乾隆年间编修的《薛氏家谱》。该家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 “薛门自大明崇祯年间,天遭凶荒,强人作孽,村南洞子内遭火,火烧绝嗣者一十八户,失迷家谱,故不知祖先所始,靠特老人可以记忆者叙起,以为后人之考证。乾隆五年二月初三。”第二处文字记载是清朝中期有一“重修”保安洞碑记,上面记叙的是捐献银两百余人名单。既是“重修”就不是第一次建的,从中亦了解到元代地道的真正名字叫“保安洞”。

据村中60岁以上老人证实,元代地道至今密封保存完好,未遭破坏。这一千古之谜有待专家前往考证。 (张勇弓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