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四次战略调整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我国城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发生了由开源向节流和治污方向的转变,其间经历了四次比较重大的战略调整。
第一次调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8年(1949一1957). 其主要战略是“以需定供,单纯开源”。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供水设施极度匮乏,全国只有60个城市建有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仅为240.6万立方米,供水人口仅900余万,连最基本的用水需求也无法满足,而城市的水源却很丰富。因此,政府提倡大力开源,保障供水,就地开源成为当时城市供水的首要选择。由于当时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用水消费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一时期仅靠开源便基本上可以达到低层次的“供需平衡”,城市的供水水源和水环境也没有因此而遭到破坏。
第二次调整经历了20年的徘徊期(1958—1978)。其间又可分为两段;1958—1965年大起大落,1966—1978年停滞不前。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的年均递增率仅为0.7%,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主导思想是“开源为主,提倡节水”。节水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开源或供水设施不足”,节水工作被视为一项权宜之计,表现在节水的行动上是具有一定波动性及随意性,节水的成效不甚理想。
第三次调整是改革开放的前10年(1979—1988), 其总体战略是“开源与节流并重”。改革开放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市化水平年均递增率为3.3%,城市经济发展加速,开源及供水设施的建设速度赶不上用水需求的增长速度,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一时期,节水的目的已由单纯“弥补水源不足”逐步向“遏制过度开源”转变,其实质是“弥补水源不足”。人们的节水意识和自觉性有了进一步加强,节水成效明显提高。
第四次调整发生在最近10年(1989—1999),其重要标志是“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战略的逐步形成。进入90年代,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城市化进程放慢,城市化水平年递增率降至1.7%,但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人们越来越感到“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战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有些城市已无“源”可开,有些城市虽然有“源”,但已被污染。水源污染既加剧了水源紧缺的矛盾,又增加了保证供水质量的难度,对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治污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