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义龙偕全体员工热烈祝贺神陕西省工会成立50周年
巍巍钻塔撑蓝天 石油开采铸辉煌
——南泥湾钻采总公司抢抓机遇促发展纪实
南泥湾,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这是一个永远让人充满深情和敬意的地方。当年,王震将军率领359旅披荆斩棘,在这里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屯田垦荒,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中国革命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辉煌。而今,仍是这片土地,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广大职工干部在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义龙的带领下,投身改革大潮,不畏艰难困苦,立架开钻,掘井采油,施展宏图伟略,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创造了新时期的辉煌业绩。
——题记
上篇:伟大的召唤
南泥湾钻采总公司位于延安市区以南75公里处,1986年8月筹建,当时利用青化砭旧井垫底起步,1988年7月在南泥湾区域内发现石油,随后组织会战,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原油82万吨,上交税利3.2亿元,公司现有职工1200人,拥有固定资产3.7亿元,共有生产油井1300余口,建成产能20万吨,是集科研、勘探、钻井、测、固、射、压井及安装,原油集输,机加工,供电等生产工艺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石油生产企业。
那是1989年9月,在南泥湾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迎来了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总书记健步走到付31号8油井旁,看见滚滚流入油罐中的绿色原油,他亲切地称赞这些战斗在英雄土地上的石油人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三五九旅”。当时站在总书记对面有个年轻人,他象所有的石油人一样心里很振奋,除此之外,作为公司全面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他又多了些想法和思考:总书记伟大的声音分明是在向我们召唤!那一刻,他心潮澎湃,心中升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使命感,从此,注定了他为石油事业奉献青春无悔。
当时的这个青年正是现在的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义龙。
1965年,董义龙出生于陕西省永寿县。少年的聪颖,他在众多农家孩子羡慕的目光中,走进了中国的“象牙金字塔”。还是在西北大学学习期间,他就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才华和心志,他的思想和报负深得当时的指导老师延安市科技副市长高级工程师杨毅刚赏识,这个从事石油地质工作几十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不但认定了他的才华,而且认定南泥湾肯定有石油。后来的认定经过不懈的论证和各种努力最终试验开钻,神话变成了现实:南泥湾地下有石油,油层浅,易开采,油质好。然而,出油后由于属地方开采,难以形成规模,加之科技人才奇缺,好景不长,企业陷入困境,负债1800多万,公司濒临倒闭,在这紧要关头延安市政府任命董义龙为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这一年董义龙24岁,这个年龄担此重任,在中国人传统的眼光中是有些年轻。
伯乐识马,董义龙是千里马,当然没必要等到老骥伏枥。
中篇:创业发展
艺高人胆大,初来乍到,满腹学识的董义龙烧起了科技兴油的第一把火。针对企业技术薄弱,资金紧张的状况,他首先抓地质勘探,并采取内外结合,探采结合的方法,先后与有关地质单位和部门合作,发现了汾川河区、康台、岳屯、松树林、刘台等9个油气富集区,探明控制储量4500万吨,油田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近亿吨,这丰富的储量,不仅保证了油田生产的飞速发展,而且为油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证。
在加强地质勘探的同时,他注重综合研究和工艺技术进步。除了完善各生产环节,原始资料及数据的详细记录、系统统计、规范上报,同时要求技术科的同志深入生产现场,进行资料收集和技术监督检查指导。在收集资料,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搞出了《南泥湾油田汾川河区长6油层的储量计算报告》、《优质压裂液在南泥湾油田的适应性试验》、《南泥湾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目标选择》、《南泥湾油田长6油层综合地质研究》等科研成果。在工艺技术进步方面,公司成立了项目组、技术领导小组、难题攻关小组,先后进行了粘土稳定剂试验、大砂量、大液量、大砂径压裂试验,加深泵挂、强化抽油试验、强磁防蜡器试验,蜡球封堵工艺试验和瓜胶粉压裂试验等等。尤其是针对吨油投资相对其它的油田高,为了能充分发挥南泥湾油井的特点,降低成本费用,董义龙开始在科技上狠下功夫,通过对大量的地层对比,岩芯分析、油层抽样调查、物探测试,终于找到了较为准确的水层位置及主油层位置,并大胆进行合理的套管深度及完钻后期技术试验,在平均产量一致的情况下,物耗每年为公司节约费用66.98万元,同时的下套管理论实践证明,完钻后期技术和下套管位置是合理可行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这一试验成果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是无法估计的。
油井产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压裂技术工艺的高低。传统的工艺是清水压裂,压一口井需要300立方水,油井在川道离水源近好解决,如果油井在几百米高的山峁上,取水贵如油,费用显然要增加。而且就是这种压裂法本身,不仅劳动强度大,同时水会对油层造成污染。针对这种落后的压裂工艺,善于思考的董义龙翻阅大量的资料寻找答案。一次次的试验之后终于迎来了成功。董义龙的瓜胶压裂液压裂成功后,可使原来的产量增加6倍,当年增产原油652.6吨,创收62.1万元,1996年后全部使用瓜胶压裂液压裂、高能气体压裂等先进的压裂技术,单井年增产97.6吨,按年平均新增150口井计算,年增产14546吨,创收一千余万元。
针对每压一口井日产4—5吨,而新设备压裂后日产可达7—8吨,产量成倍增长的显著优势,科技攻关,董义龙反复考察论证,在比较了效益后,大胆拍板决策,挤出了2200多万元资金购置引进了一套“1800型”压裂机组,这一引进开创整个陕北油田的先河。仅以1999年为例:作业的新井增产有效率为82%,在同等油层条件下,初期月产油比原来的500型小型压裂增产近50吨,单井月增28吨,增产幅度达50.7%,投入产出比为1:2.26。
几年来,南泥湾钻采总公司靠科技兴油偿到了甜头。董义龙是油田科技的创导者,是科技的先锋,是科技的带头人。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参与编写了《江汉盆地新沟咀组合运移聚集研究报告》,主持编写的《南泥湾油气富集规律初探》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主办的《天然气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陕西浅层油气资源特征及开发对策》在《西北矿产资源及水土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上刊发。他这些科研项目成果,分别获省级奖励,这些为南泥湾油田持续稳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怪有人后来这样说:如果没有董义龙科学技术的支撑,企业的经济指标不会裂变式地上升。的确,这话没错,当初身为副总经理兼总工的董义龙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了。
1999年,历史的机遇又一次降临,上级领导的支持和信任,职工们的拥护和爱戴,董义龙走上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的领导岗位。这时,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董义龙说:科技与管理是驱动企业有序发展的两大车轮。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企业就像秋天的枫叶看起来很壮观,但经不起秋风的扫荡;而企业疏于管理,不抓科学管理,就像沙滩上的楼房,遇到潮汐就瞬间消失,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改变旧有心智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也就是需要敢于进行自我超越。学习、充实、创新既是企业长寿的条件,也是企业管理者进步的条件,特别是永远把自己当成学生。
人们评价外貌儒雅的董义龙,在干事业中充满了霸气——只有困难向他低头,他决不因道路崎岖而停止攀登。听完董义龙的这番回答,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到,他除了“霸气”,竟然还谦虚好学,象个小学生,难怪他总是那么智慧和充满新意。
“继承、创新、跨越”这六个字是南泥湾钻采总公司的企业精神。牢记它,励精图治,向管理要效益。针对油区横跨临镇、麻洞川、松树林、南泥湾、官庄五乡镇60多平方公里,野外作业多、战线长,加之近年来上产速度较快,吸收青工较多,规模随之扩大,公司首先制定并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印发、装订、发放到每一个职工的手上。随即,抓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享有特权,谁违反了就处理谁,做到“严”字当头。在具体执行中,有一次,针对个别违纪现象,连主管领导也进行了处罚,这不但让职工心服口服,而且很教育人。最终结果,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现实:南泥湾钻采总公司每天上班所有员工统一着装,佩证上岗,有班前会制度,有学唱革命歌曲制度,基础管理后的一切井然的象个军营。
同时,他们又严抓各项专业管理。
一是生产管理,坚持每天下午召开由生产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生产调度会,汇报、总结当日的生产,安排调度次日的生产。每五天召开一次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参加的生产调度会,并实行公司领导驻沟包点、干部蹲点。在调度方式上实行派工单,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质量要求及工时定额。在质量把关上一旦出现在规定的时间内作业返工,除责成全新作业外,实行一票否决,视其上次作业为无效劳动。二是财务管理,公司设有专职总会计师,实行财务收支一支笔审批,从严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同时经常进行财务、经济活动分析检查。三是销售管理,其中主要抓计量和原油运输的全过程。凡是公司的原油外运,经选油站和磅房双重计量后,加上特制专用锁起运,到延炼后由驻厂人员开锁复磅。四是物资管理,严格材料计划、采购、限价、入库把关、库房管理及领用环节,哪怕一颗螺丝钉也必须交旧领新。五是设备管理,抓好日常保养维护,并每月对所有设备、输变线路、防火及油井设施等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同时狠抓安全环保管理,致使井场达到无杂草、无积水、无油污,对选油站每天形成的20一30方污水也进行了二级过滤排放,达到环保规定的标准。六是抓油建工程管理,在这个让众多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制度严明,职工满意。
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制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他们及时制定了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能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又要照顾苦、脏、累、险、远、难岗位和体力较弱的职工岗位责任制,使职工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不但顺应了改革的大潮,而且也促进了公司改革的发展。
科技领先,管理制度做保障,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初具规模,在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义龙说,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金和设备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要培育职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不断增强职工的进取心,做到居安思危。
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做的比说的更好,不信你看:
建设能文能武的干部队伍。就象当年的三五九旅边生产边打仗一样,在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凡机关干部,在油田建设的主战场,每年都要义务承担油田建设中100多口油井的输变电线路、平修道路、装卸材料、植树等任务。当然这些都是在他们完成和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据统计,每年仅装卸各种油管和压裂砂子就达8000多吨,平整道路200多公里,架设电路70多公里。这样,每年份外工作,不少于200天(次),仅此一项,为公司节约资金100多万元。现在整齐有序的公司基地大院和大门外绿树成荫笔直的大道,正是公司领导和机关干部的所做所为。
建设能打善战的工人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在油田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油区内,到处呈现着工人的身影。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有节假日,不分白昼,只要工作需要,总是雷厉风行。这其中有因病带着大小药包进驻基层的采油大队长、支部书记官保林;舍小家顾大家的新窑区区长任向前和班长周卫成,以及代永志、崔剑、白延明、高候顺、王安平……他们的模范行为不胜枚举。
建设精益求精的技术队伍。这是一个经过十年积聚业已形成、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战斗集体。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不分昼夜活动在钻机旁、伏案在图纸上,内引外联,不断求索,使油田所有油井的各种资料完备无缺,并对运行情况了如指掌,技术上的难题一个个都被他们攻破征服。
下篇:辉煌成就
十年精诚磨一剑。谁能说以董义龙为首的企业领导者磨出的不是一把好剑!董义龙说,他们企业能够发展,得益于有许多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员工的辛勤努力。接着当谈到他们领导班子成员的状况时,领头雁董义龙满怀深情地说,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他们个个都是好汉,能够独当一面。他还特别提到一些人名,这里限于篇幅,略去记叙。
没错,正是这果敢、高效、廉洁,懂技术、懂管理、有知识、思想超前,市场观念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齐心协力,精诚团结,与员工同甘共苦,铸就了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创业发展的辉煌。
原油生产形势喜人。其产量与日俱增,石油人你追我赶,日产量已突破600吨。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由1990年前负债1800多万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延安市的税利大户,宝塔区的财政支柱企业,国家中型企业。
油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探明储量2883万吨。年生产能力达18万吨,
“科技兴油”的路子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边勘探,边开采,滚动发展的地方石油工业之路。
企业管理争创一流。目前,公司机构设置齐全有效,管理“严、细、实、紧、高”,尤其财务工作连年受表彰奖励。
职工福利设施显著改善,收入大幅提高,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
同时,“双文明建设”喜获丰收,硕果累累。公司多次荣获市、区政府所授各种荣誉称号。连续六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现又被授予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政研会先进集体,经济明星企业,另外企业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义龙荣获市先进工作者、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省新长征突击手、杰出青年实业家,全国跨世纪青年科技创业英才。
尾声:未来构想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机遇,南泥湾石油人,始终认定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因此,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扎实的工作,全力以赴加速企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追求卓越”这是董义龙常挂在口边的座右铭,那么这也当是南泥湾钻采总公司人们的座右铭。“在“以人为本、团结拼搏、科技兴油、管理增效”的经营方针指引下,目前,南泥湾钻采总公司生产形势十分喜人,不仅早早地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而且2000年上半年,原油生产突破了10万吨大关,创公司历史新高。
仅凭这些,我们坚信,董义龙和他领导的南泥湾钻采总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定会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组稿 李伟
刘 军
张广林
赵一扶
摄影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