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7月13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壮志凌云》的败笔 赵亮从『太监』到风流才子 图片新闻 有感于街头广告 石林:天下奇观 广告

当前版:第A6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6

《壮志凌云》的败笔

文/范为民

日前,正在中央一套热播的反映我国空军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电视连续剧《壮志凌云》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作为一个军事迷和航空迷,我也逮空看上一会儿。然而仅看了几集,便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失实之处,甚至可以说是败笔,尤其是作为该剧不可或缺的道具——飞机,问题最多,已使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镜头一:第一集刚开始,在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在对我东北老航校狂轰滥炸。令人震惊的是,画面上投弹的飞机竟是几年后才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参战的美制F—86喷气战斗机!更有甚者,短暂几秒内,笔者竟发现其中一架居然是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A—6舰载攻击机!众所周知,当时虽已研制出喷气机,但首次将其投入空战是在朝鲜战场上,蒋军虽一色儿美式装备,但当时用于空战的充其量是些美制P—51、英制“蚊”等活塞式战机,何来的喷气机?

镜头二:朝鲜战争中,我军飞行员驾驶着苏制伊尔-28(即我国后来仿制的轰—5)轰炸机升空作战。这也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当时伊尔—28虽已问世,但还处于试验阶段,根本未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更不可能由我国飞行员驾驶。其实,我国空军当时装备的轰炸机主要还是活塞式发动机的苏制老式杜(图)—2,五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引进伊尔—28,并于60年代中期仿制成功国产的轰—5。

镜头三:朝鲜战场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从我国第一代女飞行员驾驶的苏制安—24(或安—26,从画面上推断)涡轮螺桨式运输机上走下来视察前线。这就更不能让人容忍。首先,当时我国的第一代女飞行员是否已具备单独驾驶执行任务、且为空军司令员等高级领导执行专机任务的能力令人怀疑;其次,即就是具备,历史上的她们当时驾驶的也只能是苏制的别—2、安—2(即国产运—5)等活塞式运输机;第三,象安—24(即我国运一七的原型机)、安-26这样的涡轮螺桨式飞机60年代才问世,当时世界范围内的运输机主要还是活塞式飞机,就连朝鲜战争结束两年后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总理,乘坐的也还是活塞式发动机的伊尔-14,那么朝鲜战场上何来安—24呢?

其他诸如1949年春天(台词里说的)机徽和帽徽上就出现“八一”标志、作为职业军人的乔建业领了“一级战斗勋章”后从左侧向后转、同一空战镜头反复出现等“瑕疵”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首部反映我国空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重大军事题材电视剧,仅播出了不到一半就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实在是大煞风景。况且我只是这么一个爱好军事和航空的军外人士所发现的问题,真不知我们的空军元老及航空界专家们看了之后有何感想。

笔者认为,既然是“重大”题材,既然反映的是我军军史的重要部分——空军发展史,就应当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真实地反映历史。如果说这是其“雅”的一面的话,那么作为其“俗”的一面,该剧还应当给观众,尤其是普通观众以一定的航空史和我军军史方面的教益。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失真的历史和混乱的逻辑,本应拍成精品的东西却也成了“豆腐渣”,真不敢想象后面的几集还会弄出什么花样来,更不敢想象以这样的态度会把“一般”题材的电视剧拍成什么样子。联想到以前观众对一些历史、现实题材电视剧内容胡编乱造的不满,也就不能令人对该剧编导的历史观甚至创作态度表示怀疑。因为这毕竟不是“戏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