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大山的儿子
——记富平县人武部政委王再海的扶贫事迹
渭北高塬的乔山脚下,陕西富平县北峪村村口,黑压压一片男女老少簇拥在一位高大魁梧的军人周围,几百号人安静得几乎能听见彼此间的心跳声,一双双期盼的目光齐刷刷射向这位军人扶闸刀的手上。他,就是本文中的主人公——富平县人武部政委王再海。
从王政委的脸上不难看出一种坚定、自信和难以抑制的喜悦。他抬起手腕,焦急地等待着分针、秒针与时针的重合,当指针指向11时59分30秒时,王政委举起右手,铿锵有力地宣布:“父老乡亲们,从今天起,北峪村祖祖辈辈没水吃的日子结束了!”声落闸合,水龙头中一股清泉喷射而出。人们手揣缸子、瓷碗,争先恐后地拥上前去,竞相品尝这来自不易的泉水。
北峪村位于富平县以北60多公里的大山之中。全村146户人家,20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20多处沟沟坎坎上,有51户属特困户,有的炕无垫身之席,身无过冬之衣,灶无隔夜之米;有的一家人挤在一间破窑洞里,出门抬脚是沟,举头大山挡目。这里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逢旱庄稼干,遇涝肥冲完,农民只能广种薄收,所以,姑娘大了向外嫁,小伙子难娶媳妇。在这里,“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北峪村人祖祖辈辈惜水如油,水,直接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
如今,北峪村彻底改变了穷山无水的旧面貌。站在村旁举目远眺,群山翠绿、瓜果飘香、牛羊成栏、机器轰响。祖祖辈辈生活在北峪村的千余名群众怎么也想不到,仅仅几年时间,他们在县人武部的帮扶下,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学、就医有保障,吃水行路不再难、家家植有经济林、户户都存有余粮……使北峪村人均粮食产量由1996年的230公斤增加到420公斤,人均纯收入由265元增加到920元。过上了好日子的山区群众打心眼里感激领他们走上致富路的人武部官兵,感谢带他们致富的引路人——王再海。
在一个阳光明媚、草绿花红的日子,我们一行三人冒着36度高温,专程来到乔山脚下,采访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王再海。
村口,一个饭馆的女老板告诉笔者,1997年冬日的一天,出外来了辆小车,就停在我这门口,车上下来一个大块头的人,他就是王再海。这一来就是三年,他为我们找水源大冬天翻山越岭,四处奔波,几十天里硬是在40公里以外的山中找到了水源。他又多次跑县城找技术员勘测,联系资金,硬是率领群众干了三个月,把水引进了家家户户。有了水,我们这达啥都象活了,一年变一个样,人都“蹭蹭”地富起来了。就象我开的这个小饭馆,过去生意一般;现在有水了,人也有钱了,我的生意一下火起来了。她指着不远处的一家说:“你们去口外一家问去,口外叫贺增旺,这几年让王政委指教富得流油!”
我们顺着女老板指的方向,来到一大红铁门前,男主人看来了生人,放下碗问我们干啥,我们说明来意后,主人又是递烟又是倒茶。一提到王政委,就来了劲:“王政委可是大好人!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他指着屋后的一面旧窑洞激动地说:“过去,我们一家四口住在那里头,穷得叮当响,少吃没穿。不怕你笑,一家人溜光席,四季盖一条被,不要说吃好,连吃饱都不敢提。这两年变了,我花了三万元盖起了这十一间大瓦房,买了拖拉机、电视机,日子美得象是天天过年哩。要不是王政委给我栽花椒、栽果树,让我跑运输,哪有今天的日子!我这两年平均收入二万元,日子过得美扎咧!”
增旺说得正热火时,来了几位老乡,硬拉着我们要去他们家看看,顺着一条新修的路上到半山腰的李党参家门口。他们家三面大山环抱,门前大沟深壑,老李指着对面的山坡向我们介绍:“再有5至10年,我会成为村上最富有的山大王,山上有油松、核桃、柿子、苹果、大枣、花椒、洋槐;下边有中草药;那边是菜地,年收入近万元,年年稳步递增,这两年我盖新房、买摩托、电视机、洗衣机、置家具,都多亏咱王政委。前几年我家穷,点的是煤油灯,吃了上顿没下顿。王政委来后,给我们拉电、引水、修路,改造学校费尽心思、吃尽了苦。我家远离村子,王政委带领民兵为我家专修了这条路,现在拖拉机都能开到我家门口;他又筹来款子,率乡亲翻几条沟把电拉到了我家,光给我家引水,就干了半个多月。他动员我承包荒山,规化栽树,我现在真正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从内心感激政府、感谢解放军”。
在我们交谈的时候,群众听说来记者采访,一传十,十传百,男女老少把我们团团围住,自行车、摩托车摆了一大片。65岁的李万斗和孙子用架子车拉着99岁左眼失明的姜珍彩老大娘来到我们面前,老大娘摸着陈记者粉红的脸蛋兴奋难耐,吧嗒吧嗒掉着眼泪说:“女子,王政委可是善人,他的好处,我老婆能给你说上三天三夜。王政委对我太好了,就象我亲儿子,他今天给我送吃的,明天给我送穿的,还给我零花钱。前些年我只盼着早些死,不想活受罪,可这两年我光怕死,年轻时都没享过的福,老了老了,福来了,我还想再活它个九十九哩。”
(马夫余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