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误读
文/田长山
点窍
不论干什么事,一般都有窍门。窍门者,关键之技术也。懂得了这个窍,就可能在某一项技术上一通百通。我的乡亲讽刺那些不动脑子不想窍门的人说:“一窍不得,少挣几百。得了窍了,人不要了。”用经济利益说明窍门的重要。什么是“窍”?辞典上说,窍就是孔,是窟窿。人面部有七个窍,人生气了,说是七窍生烟,发火冒烟,很形象。庄子上说,中央之帝日“浑沌”,面无七窍。北方之帝“攸”和南方之帝“忽”两人合起来为“浑沌”帝凿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因为崇尚无知无识的自然状态,以为那保留了更多的人的美好的天性,而“凿窍”就是文明,文明一发达,人性就不可能保持纯朴了。庄子是最早的文明异化人性的反对者。但是,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始浑沌状态,只是在发展中要不断克服负面的东西而已。可见“窍门”、“窍道”、“诀窍”之类,还是要的,它们毕竟是人类提高效率的捷径。我的乡亲就把获得这种“捷径”的过程叫“点窍”。张三学木匠进步不快,做出的活路粗糙。村里人就告诉张三“差窍”,赶紧要投师,应该请某某人给自己点个窍。我的乡亲把“窍”有时也泛化地加以应用。王五人聪明过余,不论干什么事都投机取巧,村人不喜,就说王五是“窍大得很”,就从人品上对王五这个有了不信任感,王五在村人中的威信也就要打折扣。乡亲们这种对窍泛化的应用,也已经反映出“点窍”不光是纯技术的,同时也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有时指一个生活阅历浅的人向饱经风霜的人请教人生疑难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说是“点窍”
脑系
关中人把领导有时称之为“脑系”。“我想请你给我们帮几天忙行不?”“我拿不住事,你得给我脑系说。”彼此心照不宣,请人帮忙的人就赶紧去请示人家的领导,领导同意才能走人。如果一位村干部做事行为不端,村人也会议论:“我就说么,给人都当脑系里么,乍就做下这事!”为什么将领导称脑系?也许来自于生活经验,也许很古老。人之一身,脑指挥一切,地位在一身之中最高,作用最大,实际就是一个人的中枢,生杀操斩大权在握,形同一个单位的领导的作用。那么,领导称脑系也就顺理成章。有没有古汉语来印证?推情度理似乎应该有,但功夫不到,只能待以后。村人说脑系,一般是在私下场合,有把庄严之事淡化的意味,有将形同官场之事生活化民间化之谓。有没有追溯到母系社会或父系社会的可能?也有些难说。但是,“领导”和“脑系”有时用起来不能互换,如果换了就可能出洋相,特别是在庄重场合用的“领导”一词,就万万不可换上“脑系”来用,否则就要闹笑话,出问题。当然,在民间的语言系统之中,说话很随意,有时把大领导也称之为“大脑系”,并在“脑系”之前,冠之以行政区划以示区别。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复杂矛盾复杂,特别是对于手握重权的领导来说,也确实是责任重大,一身而系一地之安危,所以老百姓对领导人的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这也可以见出民主法制社会建设的希望和曙光。有民谣不断地给领导上课,给领导敲警钟。譬如说干部作风的:“贪污的都是管钱的,受贿的都是有权的”;“上午坐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牌桌转,晚上围着裙子转”——当然这些还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还有更多的不能公开发表的,不断在生活之中增添笑料,同时也是长鸣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