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9月11日
头版
01

强赶的鸭子岂能上架

本报记者 柳江河

我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汉江钢铁厂已停产进入破产程序。这个曾反复酝酿上马,后被国家取掉的项目,却被硬着头皮建起来,结果是资金不到位;设施不配套,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一个发育不全的孩子过早地天折了。请看特别报道——

2000年元月30日,对汉江钢铁厂来说,是不同寻常的日子:该厂欠巨额电费,被供电局拉闸停电。是继去年元月28日一号高炉停产后,如今二号高炉也停产了。这标志着我省最大钢铁企业之一的汉江钢铁厂的路已走到了尽头。今年2月15日,省上已批准该厂全部停产。目前,该厂固定资产7亿,负债13亿,负债率达198%,并进入申报企业破产的程序中。4800多名职工,有4400多人必须面对冷酷现实:下岗。

为什么一个大型企业能走到这一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人们认真反思。

汉江钢铁厂的建设史,极不寻常。她先后经历了酝酿、重建、停建、恢复建设4个阶段。

建设汉江钢铁厂的酝酿工作始于1959年。省冶金局于1960年7月28日向当时的省委、省人委报了汉中钢铁公司建设任务书,请求审批。因国民经济调整,公司筹建工作便不了了之。

1969年,冶金部又决定重建汉钢,厂名定为“汉江钢铁厂”,建设规模为年产原矿350万吨,生铁100万吨。1972年出铁,4年建成出材。并成立了“汉江钢铁厂建设指挥部”,批准了汉江钢铁厂的设计任务书。为此,建设大军也陆续开进勉县,九冶公司为建该厂从宝鸡迁到勉县。1977年,当时的省“革委会”对该厂的建设规模又进行了部分修改和调整。

汉江钢铁厂也真是生不逢时。1979年9月,国家从宏观角度考虑,将汉钢厂列为停建项目,只保留杨家坝铁矿的机构名称。此后,又停拨工程投资,基建下马,大部分人员调出。

按理说,国家取消建汉钢项目,是经过不少专家学者考虑调研后,才作出的决定。加之附近还有规模较大的略钢,从总体布局看,就不合理。但一些人就不顾当时省情、实力、财力,不顾一些专家学者的反对,硬着头皮,赶着鸭子上架,于1985年决定恢复汉江钢铁厂的建设,而且是自筹资金,其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是错上加错。

当时因经济能力有限,上的300立方米的高炉,属于小高炉,在国家严禁发展范围内,一期工程投资2个多亿,又造成骑虎难下的态势,结果又上了二期工程,错上加错,总投资7个多亿,又建起一座300立方米的高炉以及一些相关设施。从此,企业背着巨额债务开始了艰难历程。

如果说,由于九十年代初钢材市场的火爆,使汉钢还“幸福”了一阵子,那么,随着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钢材市场供大于求,汉钢厂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的短处暴露无疑,工厂很快陷入困境。加之巨额贷款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稍有盈余也支付了银行的贷款利息,惨淡经营。该厂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停在库房就转卖给他人了。企业效益每况愈下,债台高筑,到最后连支付电费、购买原材料的能力都没有了,只好于今年初停产。

近日,记者到该厂采访,很远就看到汉钢厂那雄伟庞大的身躯。两座高炉、水塔、厂房等建筑默默伫立,向来人倾诉着过去的历史。厂区荒草遍地,只有几十名工人在看护工厂。在厂办公楼门前,还能看到证明该厂辉煌的历史见证:199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司颁发的“陕西省1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30位”、1994年陕西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心颁发“陕西经济明星最佳效益工业企业”。

面对汉江钢铁厂如此命运,确实值得认真反思:假如当时省上能按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办事;假如当时的决策者从本省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假如决策者能虚心多听听专家、学者的不同意见;假如能抱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几个亿的投资项目就不会有如此结局,汉钢厂4000多名职工也不会有如此命运。

在采访时,该厂几名老职工一说起工厂的命运,无不感慨道:早知现在,当初真不该建这个厂呀!这么多的钱如今变成了一堆废铁扔在这儿,也太可惜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