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9月21日
社会新闻
02

梁党海,17岁招进大荔境内这家国营农场当农工,40年没挪窝,但直到改革开放,他才在这块沙土地上创出了家业。

沙苑一农工

秋日的一个早晨,在沙苑农场党委同志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场部东一华里的河滩地,进入一个没有大门的农工院落,结识了56岁的老农工梁党海。

老梁热情豪爽,一见如故地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过去是自己和老伴守河滩“修地球”,现在可热闹了。大儿子工作的纺纱厂不景气,就买了辆面包车,每天开由沙苑去西安的客车;二儿子在华阴一个国营厂下岗7年了,在工厂工作的儿媳也下了岗,小两口现在都回到了沙苑,在农贸交易市场摆了个小饭摊;女儿原安排在一个农工转产企业,现在也下岗了,当爸的也准备让她回家庭农场干份工作。老梁还风趣地说:“我这个家现在能办个公司,我老伴是董事长,我还当我的长工。”

农场党委副书记周继忠告诉记者,老梁是农场有名的实干家,是一个勤劳致富的典型。1992年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他带头承包了河滩上这100亩荒沙地,和老伴搬进临滩的几间旧工房里。他们苦干4年,用四轮拖拉机拉土压沙,还投资打井、修渠、盖房,硬是把百亩荒沙滩改造成良田。除种粮和西瓜、花生外,他们家又养了30口猪、两头奶牛,还有个小机修房,仅出售牛奶一项,年收入达两万元。经营项目多了,地种不过来,老梁就有偿转让出去50亩,一亩年收190元。他说:“搞土地经营嘛,过去投的资、流的汗总得有点回报!”

眼前这位老农工肩宽体阔,满脸沧桑。在沙苑40年的农工生涯里,他开过拖拉机,办过商店,还在场办奶牛厂当过送奶员。因而办起家庭农场后,他挖土造田开拖拉机不用请人,连给奶牛打针、接生也是自己动手。至于农机小故障修理,对他更是小菜一碟。

参观过老梁家的奶牛、猪场和丰收在望的庄稼田后,我们又来到他在农场商业街上新建的门面楼房前。楼房位于繁华的十字路拐角处,九间两层,上下18间,建筑面积不下500平方米。在这座白瓷砖外墙、铝合金玻璃门窗的商业楼上,老梁打算搞电焊维修、办商店、开食堂,还想搞米面加工。问到建楼的投资时,老梁哈哈一笑:“主体投了18万,装修还得18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嘛,舍不得‘出水’怎么行?” (杨明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