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奥运之窗
感受奥林匹克精神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一百年来,人类在这个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
但从生理学上讲,人的运动能力是有极限的。世界纪录的不断被突破,已经使多项运动逐渐接近了人体的生理极限。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奥运会应该向何处去,传统的奥林匹克精神怎样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悉尼奥运会,给人们留下了一些新的启示。
悉尼人在申办本届奥运会时,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把奥运会与环保和节能结合起来,为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而澳大利亚人对奥运会的踊跃参与,对参赛运动员的热情支持,都使人能够感到,奥林匹克精神正在得到扩展和升华。
澳大利亚人对于奥运会的情感,来源于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他们把体育看作是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健身作为每日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一个年轻的父亲,推着一辆儿童车,车里躺着出生只有几个月的婴儿,迎着初升的太阳,跑在乡间的公路上。伴随着父亲矫健的步伐,孩子稚嫩的笑脸沐浴在阳光里,完全是一幅人的生命礼赞图画,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赛场上澳大利亚人向本国获奖的运动员表示由衷的敬意,而对于那些更多的没有取得名次的运动员,澳大利亚人同样不吝掌声和喝彩。对外国选手亦是如此。这与国内赛场常见到的对失败者讽刺、漫骂、挖苦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
运动场上的世界纪录总会有完全静止的那一天,但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和参与,对为竭尽生理极限而努力奋斗者的敬意将不会泯灭。悉尼奥运会和澳大利亚人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新的奥林匹克精神。
突破与增项
赛前袁伟民提出中国军团底线16金、上线冲击20金的目标目前已板上钉钉。当然,由于我们优势很大的跳水项目增项,还新设了女子举重项目,悉尼奥运会本身就是中国代表团突破金牌总数纪录的绝好契机。对于从1988年起,乒乓球、羽毛球、女足等中国人占据优势的项目不断加入奥运会,正确的理解是这既有利于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体育长项和体育实力,又有利于这些项目向全世界推广。拿咱们的国球来说,认为乒乓球进奥运会只对中国有利绝对是个错误,君不见近些年欧洲三虎等一大批外国著名选手赶超势猛,屡屡对咱们在世界大赛上夺金构成威胁,这无疑也是奥运会吸收乒乓球项目带来的好处。
从本届奥运会看,中国金牌总数突破的基础仍然建立在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击、跳水等传统优势项目上。游泳、田径等大项仍是白地。对此,下决心猛追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将自己的优势项目看得很“低级”,觉得除了中国玩别人都不爱玩所以我们才有优势。恰恰相反,对待武术等全人类体育共同的瑰宝,我们还要下大力推广,力争进入奥运会,让武术像武打片那样风靡全世界。真到那一天,我们突破的金牌目标就要往更高。
体育英雄的方式
奥运会可能是新人们改朝换代的加冕仪式,也可能是巨人们黯然神伤的悲剧舞台。荷兰人霍根班德与俄罗斯人波波夫在悉尼奥运游泳池中的对话便是对此的最好注解。
波波夫是泳坛一代天王,在过去的十年间,他在短距离自由泳项目上几乎无与争锋。1992年霍根班德还是个孩子,刚刚接受正规游泳训练不到5年,对波波夫无限景仰。
然而正是这位崇拜者,在悉尼奥运游泳池中扮演着他心目中的偶像波波夫的终结者的角色。他毫不留情地将波波夫王朝彻底瓦解。
这正是体育的风格,体育英雄的产生方式。
体育英雄们都是在打败对手后轰轰烈烈地开始自己英雄生涯,毫无疑问,悉尼之战宣布了霍根班德时代的到来。体育英雄也常常以被对手打败作为自己英雄生涯的结束。比如昔日的拳王阿里,比如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3枚金牌、在汉城奥运会上留下无限遗憾的中国体操王子李宁。他们很少功成名就时全身而退,总是在体育场上坚持到最后才惨烈地离开。
体育场上这种新老王者之间的“血雨腥风”的交接方式和激烈碰撞后的新老交替,是体育项目水平更高、更快、更强的基础之一。因为正是老的英雄们不断坚持,使得新的英雄产生必须超越强者,前者让人肃然起敬,后者让人荡气回肠。他们同样以生命为舞,让我们感受体育之美。
“大球”当自强
奥运鏖战至今,当人们品味中国军团“大丰收”硕果之时,心头有喜也有忧。喜的是——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依然称雄天下;忧的是——男篮、女足、排球“三大球”纷纷走麦城。
毋庸置疑,“大球”与“小球”有各自的特色和发展规律,两者难以简单类比。然而,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没有可互相借鉴之处。多年来,蔡振华、李永波这些少帅执鞭的球队,秉承中国特色传统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大胆研制“秘密武器”,始终站在世界先进技术的前沿。此外,他们还着力栽培新生代,使得中国乒坛羽坛“江山代有才人出”。与此相反,女排、男篮等大球项目,却似乎迷失了方向,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滑坡。就说多年来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女排吧,技术上的“杀手锏”——快攻打法没有了,“铁榔头”之后后继乏人。而老一代女排铸造的“女排精神”,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试想,自己的特色和“杀手锏”丢了,何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立足呢?
古人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愿我们的“大球”能像“小球”一样,励精图治,不断进取,再创辉煌,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成就更大的伟业。
孙盛伟的目标实现了
异国的风尘和长途旅行的疲惫,无法掩去孙盛伟脸上的容光和心底的激动。他和他的队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夺得3金、2银、3铜,金牌和奖牌数都居参赛各队之首。
去年9月在第四届城运会上,孙盛伟提出:“我们要争取在奥运会上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
孙盛伟担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4年了。4年来,他为备战悉尼奥运会付出了太多心血。这次他最大的愿望在悉尼得以实现。孙盛伟说:“我们这次不但金牌和奖牌数量最多,含金量也最高。”
忙碌的中国运动员
中国运动员夺得金牌后,仍然忙得不可开交。金牌一“落听”,他们先是中央电视台现场访问,随后换上领奖服参加颁奖,下了领奖台又被地方电视台拦截采访,接着被一大群不能进入内场的记者们连喊带叫唤到外场,面对数不清的录音机,数不清的问题一一作答,还没回答完,那边药物检测人员已催促不止。药检出来,记者们继续“穷追猛打”。好不容易脱身后,那厢或中央电视台,或有线电视联网,或北京电视台又“专车伺候”,一溜烟接去做专题节目。据说,早的晚上七、八点钟能“回家”,晚的恐怕要到十一、二点。
印度十亿人为一块铜牌喝彩
截至23日,有10亿人口的印度还是只有一块铜牌。因此,当印度举重女选手卡娜玛?马来斯瓦里19日赢得69公斤级铜牌之后,新德里的各家英文大报几乎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很红火地报道了获胜消息。《印度快报》的消息说,那些杠铃虽然一共只有240公斤重,但它们寄托着10亿人的希望。
兴奋的卡娜玛说,我很幸运成了第一个获奥运奖牌的印度女运动员,但不幸的是,我没拿到金牌。今年26岁的卡娜玛此次获得铜牌,对她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枚铜牌使卡娜玛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的妇女;其次,她成了印度在本届奥运会第一个获奖牌的运动员;这也是印度独立后50多年来,个人在奥运会获得的第三块奖牌。
但是,赛前印度有些媒介对卡娜玛颇为不恭。说她训练不认真,不注意节制,又爱喝啤酒,又吃太多的鸡肉和奶酪,以至体重超重,不得不从63公斤级升到69公斤级等等。卡娜玛说:“现在可以证明他们错了,我为印度赢了一块奖牌。”《印度时报》的报道说,大赛前的所有这些紧张气氛,都随着卡娜玛取得铜牌而烟消云散。
卡娜玛获铜牌的消息传来之后,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说,“这是大喜的时刻,卡娜玛为印度夺得了悉尼奥运会的第一枚奖牌”;印度体育国务部长称,“这是国家的骄傲”,并宣布国家发给卡娜玛60万卢比(约合12万人民币)奖金。卡娜玛的故乡安德拉邦首席部长奈杜说,“这是安德拉邦人民的骄傲”,同时,宣布颁给卡娜玛奖金100万卢比(约合20万人民币)。这块铜牌给悉尼奥运村内气氛消沉的印度代表团带来欢乐,有人拿来甜食散发给大家,以示庆贺。
(以上稿件均为新华社电本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