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房梦
文/刘俊华
打我识字读书后,不知怎么就喜爱上了文学——这个寂寞、孤苦的历程。说实在的,当初什么叫文学,搞不清说不明,当时只是喜欢读一些有人物有故事之类的书,后来在农民诗人王老九的快板诗影响下,也开始读一些民歌体的诗歌。
书越读越爱读,今天一本、明日一册,越读越多,书使我着迷,书使我懂事明理,好的书令我有时神魂颠倒。一本书仿佛一个个阶梯,每读一本书我就像上一个新的台阶,读着、想着,不时被书中的人和事所吸引所感动,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也爱上了“爬格子”。
伴着读书的增多,爱好的广泛,写作的需要,开始到书店买些自己喜欢的书,今日一本,明天一册,日积月累,不知不觉桌子上床底下,墙拐角,门后边,堆满了一叠叠,一捆捆书报杂志。由于到处堆放,到处乱塞,所以找一本书真难,得乱翻半天。于是便产生了渴望有一个书房的念头,心想:要是有间书房该多好呀!我会把它布置得清雅而舒适,一边放一对小沙发,中间放个茶几,靠窗处放一个写字台,沿墙放一周高高装满各种图书的书柜,雪白的墙上再悬挂几幅名人字画……可当时不要说书房,连个住得宽畅点房子也难达到。全家五口人,上下架子床,挤在一个仅10多平方米的半截房子里,阴暗窄小,书房当然只是个梦。
开始我的小方桌上爬格子,不久孩子长大上学,每天要写作业,小方桌只好归孩子所有,于是我便转到缝纫机台板上看书写作,虽窄小可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小天地,心里好快乐。可好梦不长,不久第二个孩子出生长大上学,缝纫机台板上成了他做作业的“书桌”,我只好把被子一揭,拿个小凳在床板上舞笔弄墨,各有天地互不侵犯,也算个安定之所在。可谁知还没安静多久,第三孩子又呱呱落地,随之又是上学,床板又只好让给老三做作业了,我便每晚转移到厨房。那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呀!冬冷夏热不说,我构思的心情不时被妻子为第二天准备早点的菜刀声砍的七零八落,我满脑子的情思经常被妻洗衣板声搓得粉碎……我深深感到没有书房是个痛苦,有一种失魂落魄之感。
随着改革开放,工厂生产发展的提高,职工生活得到改善,孩子们相继长大,我十年寒窗媳妇熬成婆,喜从天降,终于盼到了一套三室一厅50平方米的住房。这真是在多年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大喜事。按理这时我的书房梦该实现了,可谁知由于孩子们的长大,男女需要分房住宿,而且都要有各自做作业的地方,我只好依旧又伏在缝纫机上学习,写作,大部分书报刊还照样堆在床下、门后。有时连我自己也想不通,一间房子在5口人,拥挤得转不过身,没有书房情有可原,待到住一间半时还是紧把紧腾不出,现在三室一厅了,依然美梦成泡影,难道这一辈子命中注定我就不应该有个属于自己的文学空间——书房吗?可我不死心,多年来顽固的书房梦一直在我心头萦绕不断,牵肠挂肚犯愁难。于是乘大伙封凉台之风,化了几百元钱,将凉台封了个严实,虽冬天寒冷,夏天闷热,可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可以静心看书写作的空间,比几个人挤在一个房子方便多了,有一种“拥书而坐”的快乐。
可谁知随着孩子们相继长大,生活需求越来越高,今日作件组合柜,明日添台电冰箱,洗衣机,彩电。衣物和日用品不断更新换代。不久杂物增多,大包小袋从孩子们的房间,一件件被清理出来扔到凉台。久日久之,凉台变作了储藏室小仓库。我仅有的一方领地又一次被侵占了,书房梦再次被摧毁破灭了。正在这烦闷之时,读到报上一篇文章中说:“人不读书,就是让他吃住图书馆,又能起多大作用?人要读书,又何必非得在书房呢?对于真读书人来说,何处不是书房?书房原本是读书人的心里的。”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我要是个真正读书搞创作的人,又何必在乎书房呢?过去没书房,不也活了大半辈子吗?我又何必想那么多耿耿于怀呢?
但是不管有没有书房,我的书要继续读下去,也要痴心不改的将格子爬下去,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