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27日
社会新闻
02

陕西有100余家中药保健品生产厂家,是中药保健品的生产“重镇”。今年初,国家药品监督局下发了撤销“健字”号的禁令,年底是撤销的最后期限。

禁令之下,陕西中药保健品何处去?

“健康产业”被称为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之一。仅1998年一1999年间,在全球发展迅速的100家企业中,从事保健品生产的企业有17家,仅次于信息行业。我省的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自一家在全国走红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几年工夫间发展到100余家,整体实力目前在全国排位第五。保健品的流行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过多过滥的保健品的存在,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药品流通领域,使药品流通领域略显混乱,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公害。

今年初,国家药品监督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药保健品整顿的通知》,要撤销“健字”号,统一纳入药品管理。整顿后,凡符合要求的,重新颁发批准文号,否则便撤销其批准文号。从2001年1月1日起,国家将公布被撤销的批准文号的中药保健品名录,所有在名单上的产品从当日起不得再生产,2002年1月1日起不得在市场上流通。2000年12月31日前各省“健字”号中药全部撤销。此禁令一出,各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一片哗然。陕西的保健品生产企业老总就说:“整顿措施来得太急了,企业即使要调整产品,一年的时间太短了!”一名企业老总说得更直观:“撤销健字号,就能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问题吗?我们企业在此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产品在国内市场也有一定的占有率,国家封杀,企业怎么办?员工怎么办?”

尽管有关企业对此禁令抱怨不已,但一些专家认为撤销是必要的。自从1987年10月卫生部发布实施《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以来,中药保品发展迅猛,一些品种在辅助治疗疾病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已审批过的中药保健药品中,存在命名不规范,组方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出于各自的目的,将治疗药品或食品审批为保健药品;有的保健药品毒副作用明显,给患者造成伤害。我省卫生防疫站对全省保健品定型包装标签的抽验中表明,在72种保健用品中,全部合格的48种,合格率仅为66.67%。专家强调:“取消健字号,这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国外没有保健品这个名词,只有对一定人群有一定调节作用的功能性食品,不能既是保健品又是药品。我国要加入WTO,就必须加快中药保健品现代化的进程。既然是整顿,90%的中药保健品估计要淘汰,大批“健字”号药品便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转为制剂,只在本医院内销售,待时机成熟,再报批新药;一种是转为保健食品。这就是说,我们陕西的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也面临一次阵痛,在阵痛中他们情归何处呢?

当初那么多企业钟情中药保健品生产,无非是此行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且大多数为民营企业,企业发展短期行为多。而企业真正要发展,仅靠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和简单的惩罚已无能为力。“人家补钙咱补钙,人家壮阳咱也壮阳”。企业的盲从性和短期行为是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最大的弱点。面对禁令,涉足此行业的企业都要进行第二次创业和重新调整产品结构,不能再对中药保健品“痴情不改”。

据记者了解,咸阳、渭南、商洛的一些企业已“移情别处”,把保健品向农、林、果、蔬菜加工方面拓展。镇安的一家从事中药保健品生产的乡镇企业,就利用新技术,开发了一种是有保健功能的桑葚果酒,目前,虽未形成规模,但他们已迈出可喜的一步。

本报记者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