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0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报第4版 为现实生活立照 为历史烟云存真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图片新闻

本报编采人员深入基层,到企业与工会干部、一线职工代表座谈,倾听他们对办好陕工报的意见和建议。图为记者节前夕在庆华厂座谈时的情景。 柳影摄

“造像者”说

摄影记者常被戏称为“造像的”,“不幸的”我有幸成为造像行列中的一员。

说拍照片简单也不假,一般的照片你能拍,他也能拍。然而一张好新闻照片要拍出来,那的确难。精彩瞬间的定格拍成照片是百分之一秒的事,可为了这百分之一秒,它可能要付出几个小时甚至是数天,数十天的观察、捕捉、努力,有时还要冒人身遭受伤害攻击,甚至是生命的危险。

1990年3月,去华山拍摄气象站一职工婚礼。下山时遭遇雨雪,从西峰到马鞍处不足百米的距离,平日几分钟即可到达,那天却整整走了50分钟。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百米深的山涧,一条一米宽的小径没有护栏,结冰后奇滑无法移步。到了安全处,我大汗淋漓头上直冒气,这是冷汗,是惊吓的。

1992年4月,宝成线马蹄湾山体滑坡铁路中断,为尽快赶到抢险一线,我与陕报一记者连夜乘运送抢险物资的机车上山,在现场目睹了抢险工人忘我工作的感人场面,并抢拍到西铁分局局长与职工并肩作战的精彩瞬间。在关键时刻局长冲上前拉起缆绳,避免了在半空中铁轨的下滑。整个过程不足一分钟。这张新闻照片《抢险中的局长》在我报破例头版头条刊发后,赢得读者好评。

“造像”的我曾为了拍到白鹿塬山体滑坡,抢救3名工人的照片,在抢险现场整整守了18个小时。前年去四川西昌采访国家重点送变电工程,途中险些被一辆迎面冲下山的违章大客车逼下10米深的路沟,若不是我们的司机反应快捷,怕是凶多吉少。在电厂建设工地采访,为寻找理想拍摄角度,多次爬上70多米高的冷却塔和烟囱上,在凛冽的寒风中低头一望,禁不得头晕目眩,举步维艰。

“何苦呀,不就是一张照片吗?如此冒险值不值?”家人这样劝阻我,自己也不止一次这样自问自省。可一到拍摄现场,又好像着了魔,其它的事都不考虑,想的就是照片——好照片。似乎犯傻的不止我一个,我的同行中许多人都是如此。远的不说,就说《西安晚报》的陶光明,就是为拍好照片,不幸从楼上坠落身亡。新华社陕西分社的何平,在赶往拍摄地的途中遇车祸牺牲。前不久,《华商报》的邓长泰在渭河抢险决口处落入激流中,万幸的是被及时救出。敬业,似乎就“犯傻”,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这似乎成了“造像者”的一种“通病”,一种屡教不改的“习惯”。

也许,正是因为有一批人犯傻,好新闻照片多了,耐看了,在报纸上的地位开始有了变化。“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新闻观不断深入,造像的人脸面有了光彩,这的确令我欣喜兴奋,因为“咱也是造像的”。 (柳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