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本报首次大型读者问卷调查活动结束
让读者“挑毛病” 让职工参与办报
编者按
深秋的风雨,难以遏止读者无限诚挚和期待在我们心头激起的阵阵波澜。本报举行的首次读者调查问卷活动结束了,但我们想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我们为有这么多亲爱的读者依然钟爱这张报纸而欢欣鼓舞,更为报纸自身的不足给读者带来遗憾而愧疚不已。
市场竞争惊涛骇浪,报业竞争概莫能外。作为一张面向广大职工群众的综合类报纸的编者,我们深感自己肩头责任重大,有读者的支持,我们更感到信心倍增。贴近职工,走市场化之路,坚持职工群众办报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将义无反顾地向前,再向前,探索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工人报特色的办报之路。即使前面的路再苦再难,为了这众多期待的目光,我们将永不放弃。
本报讯 本报复刊以来首次大规模让读者“挑毛病”的读者问卷调查活动日前结束,此次活动得到全省地市(企业)工会干部、一线职工及本报通讯员的积极响应,为期一月的读者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近300份,读者在向本报寄予厚望的同时,提出了许多中肯、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查问卷汇总情况看,作为一份服务于全省400万职工的综合性大报,读者普遍对本报自去年4月份以来,为适应市场竞争进行的改革给予了积极评价,对维权报道及其它方面的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以老朋友的身份指出本报存在的不足:内容上,对工会工作和职工关心事件创新、有力度的报道不多,不能面向大众和普通劳动者,服务过少,时效性仍较差,时有错别字等等。形式上,版面仍欠活泼、大气。读者反馈认为,本报在进一步加强维权力度、做好政策宣传,维护职工权益、企业利益和树立工会良好形象的同时,应在服务和引导上下功夫,更多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困难和艰辛。并希望,能多介绍企业管理、经营、销售方面的新经验,加强行业指导,加大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一些读者还提出了报纸应增设编读交流,聘请报纸监督员,广告宣传要有创意,增设版面,扩大编采队伍等具体措施。
对于此次调查读者所反馈的情况,报社编委会正积极进行研究,将拿出能使本报“植根职工、报道群言”的具体方案。
从近300份调查问卷中本报评选出18名“知心读者”,向每人赠订2001年《陕西工人报》一份,并将开辟专栏,择优刊登读者来信要点。
本报记者 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