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24日
社会经纬
04

最近,山东省星利县县长门新国辞去公职,到一家私营企业打工,他的举动在全县乃至东营市都引起巨大的震动。他的行为究竟是有愧于党的培养,还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或者说是另有隐情? 但在此后,又有几十名机关干部辞职去可私企打工。这个连锁反应在当地被称之为“门新国现象”——

县长辞职去打工

文/李作明

最近,一条非同寻常的新闻在山东省垦利县乃至整个东营市引起巨大震动:垦利县人民政府县长门新国辞去县长职务,去一家私营企业打工。一时间,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人们议论不休。有人认为,辞去县长去打工,其行为有愧于党的培养;有人则认为门新国的行为代表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官员的一个新的方向:也有人猜测门新国的听为可能是由于县里班子内部不团结或者他有经济问题怕查出而作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惋惜者有之,叫好者有之,猜疑者有之。

但不管怎么说,在此之后,又有30多个机关干部辞去公职去了私营企业——这在当地被称为“门新国现象”。

他从一个普通的柜台营业员干起,后一步步提为供销社领导。到陈庄镇任书记三年,成功地建起了一个全县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1956年,门新国出生在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门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75年,门新国在利津县高中毕业后到盐窝供销社当柜台营业员。

门新国精心钻研业务,很快在同事们当中脱颖而出,一年后就被大家称为“铁算盘”、“活帐本”。后来他多次参加省、市业务大比武并拿得荣誉,更使他赢得了大家的敬慕。不久,门新国被提为门市经理、供销社副主任,后来又被提为供销社主任。

1980年,门新国考入山东省供销职工大学,学习商业企业管理。三年后毕业,门新国回到利津县任县供销社副主任。此后,门新国凭着他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才智对全县供销系统的几十家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企业形势大为改观。

1987年,门新国调陈庄镇任党委书记。

陈庄镇是利津县最大的乡镇,人口近五万,当时人均耕地五亩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里区域性经济发展缓慢。门新国来到陈庄镇之后,建立了一个全县最大的、占地500亩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中枢苑。短短三年,陈庄镇五万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无不称赞“父母官”门新国的英明和实干。

富起来的陈庄出了名,门新国也出了名。

1990年,县委决定将门新国调县商业局任局长,并兼任党委书记。

从接岗上任的3月17日起,门新国就开始一心一意着手收拾商业系统这个被人看作不可救药的“烂摊子”。一上马,他就对全系统进行了班子和机制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不到两年的时间,全系统的20多家企业全部实现了扭亏为盈,人们都说门新国“有铁的手腕”。不久,利津县商业局的经验成为山东省商业系统扭亏为盈工作的样板。

1992年,门新国任东营市商业局副局长,次年调东营市体改委任副主任。1997年,门新国任东营市财贸委主任,1998年11月,门新国当选垦利县政府县长。42岁的他得到了一个大展宏图的机遇。

向市委提出辞去县长职务的请求。“我认为从事民营经济也是一条报国的好路子……机关改革更要有领导干部的流动”

应该说,此时的门新国正是满怀壮志的时候,全县的经济呈良好的飙升势头,政府工作十分顺畅,人民安居乐业,垦利正是一幅政通人和的喜人景象。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门新国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县长的职务,到一家私营企业去打工。

今年8月,门新国正式向中共垦利县委领导提出辞职的请求,同时向中共东营市委提交了一份有关辞职的申请:

“……经再三考虑,本人向市委正式提出辞去垦利县县长职务的申请……两年县长的任职期间,我尽力工作,与垦利县群众和县里班子的同仁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可以说是难舍难分,但今天我做出这种选择,出于以下四点考虑:第一,东营市目前正是一个贯彻市委‘大开放、大招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之决策的大好形势,我决心去私营企业打工,正是受这一决策的激励和感召,我想为这一决策的落实做一些更具体的事情。第二,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本人的特点是更适合于从事企业当中的具体工作,这从我的经历中不难看出。我想,如果我在企业,会更大地发挥我的长处,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第三,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当中人才的流动符合市场经济各种资源的配置规律,我的理解是,人才的流动是多方位的,而从政并不是报国的唯一途径,我想从事私营经济也是一条好的报国的路子。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中讲共产党员首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认为从事民营经济也是发展生产力……我愿在这个方面给领导干部作一个表率……”

县委、市委几次挽留,但门新国去意已决。9月初,市委同意他辞去垦利县县长的职务。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

一言既出,掷地有声。门新国的这一辞职请求在市委和县委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让人吃惊不小。堂堂的一县之长竟为了去私营企业打工而辞掉这个举足轻重的职务,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县委书记周连华诚恳地对门新国说:“新国,咱俩是一起来到垦利县做领导工作的,两年的工作中我们合作得非常好,你也显示出了一个县长所具有的超乎一般人的精力和能力,这样干下去,很好。现在你主抓的工业、城建、财政和招商引资工作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群众认同,市委也肯定,大家对你的评价都很高。有你在,县委的工作也好办。还是不要去‘黄河’了,咱们继续合作,把垦利的各项事业做得更好。”

周书记几次和他谈话,竭力挽留门新国继续做垦利的县长。

在中共东营市委,常委们也尽力挽留他,希望他继续做政府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对他说:“你在垦利的工作做得很好,有起色,你进入角色快,工作扎实。垦利也需要你这样的领导。”

但是,这时的门新国去意已决,几次找市领导表明心意,希望市委答应他的这一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几经挽留后,终于在9月初同意门新国辞去公职。

9月5日,门新国到在东营市区的山东省黄河集团上班,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活。

辞去公职去打工,他的所为在全县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做出各式各样的评价和猜测

黄河集团地处黄河入海口附近的东营市,是一家山东省著名的私营企业集团,辖加工业、房地产、医药生产等十几个子公司,固定资产9个亿,是山东省十大民营企业之一。

今年8月初,黄河集团总经理张忠泉找到门新国,对他说:“门县长,黄河集团现在面临着第二次大的创业,急需各类人才,更需要懂经济的管理人才。”同时,他希望门新国加盟黄河集团,为黄河集团的发展做一番事业。

显然,加盟这个私营企业,说到底就是到那里当一个打工仔,不仅县长的职务没有了,而且相应的待遇也将失去。但是,门新国经过一番考虑,毅然决定:答应张忠泉的加盟之邀,辞去县长的职务,到黄河集团去打工。

很快,门新国被张忠泉安排做集团副总经理,负责黄河工贸园的规划和建设。

走出县政府的大院,到私营企业打工——门新国的这一举动很快在全县传开,并引起巨大的震动。很多人都表示对此不能理解。有人说,门县长干得好好的,何苦去给一个私营企业打工?惋惜之意难于言表。有人说,市场经济下领导辞去公职去打工,本身就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人说,放着人民的工作不干,去给一个大老板出力,岂不是有愧于党的培养吗?一种恨其不争的愤慨脱口而出……也有人猜测,门县长一定是和县委领导不合或者有经济问题怕追究,而来个急流勇退、金蝉脱壳……

在东营市,又有几十名机关干部辞职打工,这在当地被称为“门新国现象”

一个县长辞去公职去打工,究竟值不值?

中共垦利县县委书记周连华对记者说:“我对(门)新国同志的评价是勤奋认真,工作能力较强。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他本人也廉洁自律,大家对他评价很高……不少群众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门新国的选择不理解甚至产生一些猜疑,其实也是正常的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在刚刚产生的时候,经常不被人理解。门新国在工作一帆风顺的时候,主动辞去县长的公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观念的更新。这给全县甚至全市的干部更新观念、参与市场竞争带了一个好头。”

事实上,门新国的举动在东营市机关干部中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他之后,又有两个副县级干部和五个正科级干部及30多个一般干部辞去公职,到私营企业里打工。其中有3人加盟黄河集团。

这种连锁反应在东营已被称为“门新国现象”。

刚刚加盟到黄河集团的原东营市水产局副局长孟庆军对记者说:“国家扶持私营经济的政策其实也给许多面临着机关改革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其能力的机遇,‘门新国现象’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照片说明:从县长到打工仔的门新国。 李作明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