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好事不要磨
刘鹏
最近,两件涉及投资环境的事在西安闹得沸沸扬扬,惊动了省市领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件是港商董健在西安投资办证时所遭遇的酸甜苦辣;一件是“成都谭鱼头”老板管萍女士因生意火爆与房东中途提租产生的纠纷。最终,两件事皆因上级领导的批示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算是“摆平”了。但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不发人深省。
众所周知,西部大开发对缩小东西部差距,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西部人对此拍手叫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配合。可以说,西部地区今年以来召开的各种经贸洽谈会、研讨会、论坛讲座就没有断过,各省市地县推出的优惠政策一个比一个诱人,真是殚精竭虑,各施高招,敞开大门招商引资。然而,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点:吸引投资固然重要,留住投资则关乎整个招商活动的成败。所以,西部地区仅只有优惠政策还不够,还要有让客商留下来创建事业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一种“软”东西。有时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让人能感觉到。对投资人来说,这种感觉是一种切肤之感。正所谓“鱼在水中,冷暖自知”。投资地的办事效率,治安状况,人们的观念,处事方式等等,往往都会影响投资人投资情绪。相信董健先生和管萍女士对此是深有体会的。
当然,应该承认,西部地区的人们对投资环境的认识提高了。前几年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很少见了。但是热情度不够。特别是办事效率低,程序化按部就班的环节多。虽然投资人很难遇到粗暴非礼,但办成一件事需“磨”过许多关节,花费好多时间,常发生“卡壳”现象。西部一些人思想深处的疲态及事不关己的冷漠,使他们工作上少了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和西部大开发掀起的热潮极不相称。正如西安市长冯煦初在董健事件上批评有关部门那样,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喊在口头上的多,具体落实差。”
中国有句话:好事多磨。董健先生和管萍女士是幸运的,由于有上级领导的批示,他们的事最终“磨”出了好结局。但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周围目前还有许许多多的好事还不幸地在“磨”着。让我们愤懑地大喊一声:既然西部要大开发,好事就不要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