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造假小炼钢炉倒下之后
——再访长安纪阳“小炼钢”的思考
长安县纪阳终于平静了。
这里再也见不到腾升的棕色烟雾、汹汹的炉火、滚滚的“黄龙”、长长的车队……这里终于能看见了初冬蓝色的天空,也能让人大口吸气了。
这是自今年11月27日,西安市三家联合行政执法强行取缔了纪阳38家非法“小钢厂”后,记者重访纪阳时看到的。
长安纪阳众多“小炼钢”、“小轧钢”厂制造假冒伪劣钢材,污染环境已不是新闻了。早在半年前的5月17日,本报记者就此事暗访后写成了《贻患无穷的造假活动》的内参,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终于有了几年来第一次具有实效的打击。在上次暗访时,声称能生产全国八大钢厂钢材,并提供各种型号、各大钢厂材质书的“九龙钢厂”如今也是一片废墟,昔日颇为壮观的招牌,也只剩下一个残存的“九”字似乎在向路人诉说过去那段不光彩的“辉煌”。看样子,这次整顿还是较为彻底的。
问题是,为什么这个严重污染当地,殃及全省大肆造假的小钢材生产基地如此泛滥而屡禁不止?难道当地工商、技术监督部门不知道?
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但主要症结:一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怂恿支持。二是查处走形式,管理间歇化,以罚代管。故而沉疴难除,使之成为一块“韭菜地”,割了再生,越长越旺。
今年5月,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些小钢厂本身就是当地领导与亲朋合作办的,有的是当地干部支持下办的,一旦取缔,将断财路。所以管你国家什么红头文件,管你污染不污染,依然我行我素,你整顿还要靠当地,我来个不但不支持,还要从中顶牛作梗。
本月8日上午,记者在被这次整顿中捣毁查封的钢厂门前见到一脸茫然的徐老板,他说:“每年都检查,常是坐车走一圈,谁家炉子冒烟,就给开个罚单,少的5000元,多则几万元,罚款了事,摸准行情后,检查时停工,风头一过,接着再干,如果搞死了,他们不就自断财路?”当问他这次过了还干不干时,他说:“这次政府动真的、来硬的了,看样子搞不成了,假钢材危害性太大,搞不好经销商卖到国家重点工程上,万一出事,说不定要坐牢房,我们正准备转产,搞养殖业或种植业。”
“先发展后规范观念害人不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模样的人说,“当初只顾先发展乡企,不管环保配套,现在一砸,不管从哪个角度讲,代价都是惨重的。”当然,取缔是“堵”,给予业主相应指导,合理及时转产,则是“疏”,只有二者结合才能长治久安。但令人担心的是,记者看到偶尔还有装满废铁的车往已被取缔的厂里开。据知情者介绍,在和平村、阿房村个别厂里还存在白天关门、晚上偷着生产钢材的现象。
警惕,“小钢厂”仍有回潮的可能! 本报记者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