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思路决定企业出路
——西安市食品总公司扭亏脱困记事
在新世纪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刻,被列为2000年陕西10户重点扭亏脱困企业之一的西安市食品总公司(西安市肉联厂)迎来了又一次新生,在去年减亏63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终于摘掉了亏损的帽子并略有盈利。其走出困境的三年也是全国多数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三年。总经理钟尚武深有感触地说:“观念与思路决定国企脱困的成败,观念决定了思路,思路决定了出路。”
西安市食品总公司曾是西安市重点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进入市场经济,尤其是肉食市场放开后,企业内外交困,发展进入低谷,至1997年累计亏损高达5935万元,企业大面积停产、职工大部分下岗。1997年11月,企业主管部门市商贸委调整了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后,即围绕市场,不断改革创新,开始了更新观念、转机建制、盘活资产、开拓市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一系列工作。1998年初,企业进行改制,在西安市食品总公司(西安市肉联厂)的基础上,组建了西安方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扭困先要转观念,脱困先要凝人心。新公司成立后,首先在全体员工中实施“换脑工程”,通过开展以“丢掉幻想,走向市场”为主题的市场经济大讨论,把等政策、靠财政、要贷款的思路引到向市场要饭吃,以改革求发展的思路上来,并确立了企业三年扭亏的目标;1999年,公司上下又开展“国企扭亏,路在何方”的大讨论,使职工树立创新发展,迎接机遇和挑战等现代企业人的观念;今年,结合西部大开发,公司适时进行“西部大开发,西安大发展,方欣怎么办”的大讨论。三年中,大小各种讨论有200余场。这一点无疑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讨论,公司上下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积极投身到企业的改革中去。企业的一位主管领导说:“这三年是方欣告状上访最少,最稳定的三年。而这三年也是企业脱胎换骨的三年。”
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企业内部机制改革也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下稳步推进。首先,实行干部聘用制,一年一聘,完不成任务的领导自动下台,公司两次改革领导体制;用工合同制,一岗一薪,撤并机构,精减管理人员。建立起50多项管理制度,使企业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同时,在职工中开展“三学”活动:学邯钢,倒挤成本;学亚星,比价采购;学双汇,走专卖、连销开拓市场之路。
在财政不拨款、银行不贷款的情况下,身负巨债的企业如何从根本上实现解困、发展?新领导班子认为,企业虽然困难,但在有着人才、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外,还沉淀有大量的国有资产。扭亏的出路在于盘活企业资产,变存量为增量,用资产换资金。通过出让部分闲置土地使用权,换回企业的启动资金,方欣迈出了扭亏的第一步。在有限资金使用上,向优势分厂倾斜,没有前途的地方一分不投,出效益的地方,集中财力物力扶持。近年来,位于西二环附近的冷库发展快,他们把冷库周边其它分厂迁出,扩建冷库和发展副食批发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收益,1998年冷库实现利税330万元;今年预计利税700万元左右。
另一扭亏脱困的有效举措是走名牌兴企战略。企业改制后,以“方欣”命名是取放心之谐音,这充分表达了领导层注重企业形象,注重产品品牌的战略思路。如今,西安市民的餐桌上出现了生鲜、肉制品、速冻、清真四大系列150多个品种的方欣食品,而在3年前,企业仅有单一的“白条肉”生产。近年,企业荣获全国定点屠宰先进企业、食品工业明星企业、改制达标先进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逐步走出了一条做名企、创名牌的发展之路。
三年扭亏脱困已全面实现,方欣的决策者们正酝酿企业发展更大的蛋糕——开始起草其十年发展规划,计划用8至10年时间,把企业建成年产值10亿、利税1亿元的现代食品龙头企业。方欣品牌正开始崛起。
本报记者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