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代 纵横神延
——中铁隧道局神延铁路工程指挥部巡礼
文/成培德 孙广智 赵宗荣
背靠黄河脸朝山,
陕北的山里套着山。
这梁上说话那梁上应,
山沟里来了筑路的人。
小米饭香甜窑洞里住,
来的人就像当年的八路军。
山丹丹花红延河水亲,
铁路和老乡心连着心。
爷推碾子孙接过转,
两眼望穿山外的天。
如今铁路修进了山,
信天游从此唱新篇。
——摘自诗人、隧道局党委书记朱贵的诗
读到隧道局党委书记朱贵同志在检查神延铁路工程工地工作后写的这首诗,如同喝下一杯美酒,使人心情火辣辣地热,诗中勾勒的景象,诗中表达的情愫,令人对筑路工人产生一种景仰和崇敬的心情。是他们“如今铁路修进了山,信天游从此唱新篇。”随着神延铁路的建设,陕北,这个唱了成百上千年的信天游从此不再那么苍凉凄约,她一定会和着时代进步的脚步,越唱越粗犷嘹亮,越唱越红火。
且问诗人何以如此情真意切,又如此淋漓尽致,皆因他是筑路人,他心目中那些穿越时空,纵横神延的英雄们就是中铁隧道局神延铁路工程指挥部的全体将士。
作为诗人,他熟悉这些隧道人的情感。
作为书记,他更了解这些隧道人的情怀。
公元二〇〇〇年末之际,当神延铁路辅轨至隧道局施工的标段之际,我们慕名采访了这些既有钢筋铁骨般意志,又有似水柔情般情怀的筑路英雄,所见所闻,令人从内心涌出一种敬慕之情来。望着那向远方延伸的铁路,看着一座座雄伟壮观的桥梁和一个个宛若丰碑的隧道,筑路工人奋战三九,苦斗严寒的身影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他们来时,这里如诗中所言:“陕北的山套着山”。沟壑纵横,山峁相连的阻隔;他们走时,亦如诗中所述:“如今铁路修进了山”。大道通衢,陕北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中铁隧道局在神延线打得漂亮,干得出色!
中铁隧道局在神延线赫赫有名,战功累累!
一一道来,也许详细却怕失了精彩,为了出彩,最好的方法是采撷一些最艳丽,最灿烂的花朵,以点缀神延铁路这篮献给陕北人民的鲜花。
“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铁军进神延 遍地英雄花
采访中铁隧道局神延铁路工程指挥部,接待我们的是党工委副书记王昌林同志,这位76年就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的“老铁路”,被人称为能文能武的全才,上工程他不含糊,搞政工亦是游刃有余,特别是他平易近人的作风很受职工们的喜爱。讲起神延线的故事,他滔滔不绝:“进场、质量、进度、创优”,他心里清楚:“田庄车站、寺则河隧道、田庄镇征地”,他如数家珍……
问及常务副指挥长王小平的情况,他介绍说:“王指挥长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光,本科专业,高级工程师,素以作风过硬、雷厉风行、务实创新而得到上级和同事们的欣赏。还有已转战到其它铁路施工战场的原常务副指挥长林声波,也是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年轻人,也正是在我们指挥部里有了这样朝气蓬勃的领兵人,才使我们这支队伍在神延线打出了名声,树起了旗帜。”
中铁隧道局神延指挥部负责15标段和17标段(外资W6标)的施工任务。
其中15标段全长18.4公里,3座隧道(1889米),15座桥梁(3987.15米),59座涵洞(1145.64延米),12.5公里路基,一座中间站。17标段(W6标)全长8.7公里,有一座中桥M一座小桥,13座涵洞,2.3公里路基,一座6216米的寺则河隧道。
为了抢速度,保工期,隧道局在这里集结了一处、二处、三处、四处、五处的9个公司项目部,以精锐的兵力进军神延,要在这20多公里的铁道线上抖一抖隧道局的威风,扬一扬隧道局的威名,以敢拼才会赢的气魄从全国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和精良装备汇集神延,拉开了一副决战决胜的架势。
这里不妨点几个将,由此便可知其实力。
五处——
过去的北京铁隧建筑工程中心,是市政建设工程施工一级企业。他们主要承担各类型城市地铁、地下空间开发、市政地下工程和山岭隧道施工,尤其擅长对城市地铁、浅埋暗挖工程的施工,是名副其实的“钻山豹”。多年来,他们以“依靠群众、振兴企业、开拓进取、永争第一”为经营宗旨,先后参加了衡广铁路大瑶山隧道、大秦铁路军都山隧道等工程建设。企业曾荣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优质”样板工程和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连年被评为铁路先进单位和双优文明标兵单位。
一处——
曾经在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候月线云台山隧道、京九线五指山隧道、西康线秦岭隧道、广渝高速公路华莹山隧道等全国长大铁路、公路隧道建设中屡立奇功。企业曾荣获过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詹天佑大奖,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省、部级优质工程等多项大奖,具有“开路先锋”的美名。
还有二处、三处、四处,都是个顶个的强,一个不让一个,此时相逢神延线,真可谓是英雄遇豪杰,个显个的威。
至诚筑国脉 隧道一支花
中铁隧道局,是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的唯一一支专业队伍。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先后参与了30多条“国脉”的建设施工,承担了几乎所有铁路的第一长隧,为祖国钢铁大动脉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们贯彻铁道部“快速、有序、优质、高效”的指示,制定了自己“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和“依靠科技领先,实施精品战略,做到百分之百地执行标准,百分之百地兑现合同;百分之百的质量合格,百分之百的用户满意”的质量目标。在全体职工的艰辛努力下,他们内昆线——快优新高一马当先;株六复线——大竹林树起一面旗帜;朔黄线——攻坚克险创奇迹;西安至安康线又首次引进国际最先进的TBM进行施工并取得成功,成为中国隧道建设从钢纤大锤、手持风钻、凿岩台车到TBM的第四个里程碑。
就是这支铁军劲旅,开路先锋此番征战神延,又创下了摘取黄土长隧冠的骄人业绩——其担负施工任务的寺则河隧道全长6216米,他们仅用19个月,比计划工期提前一个月建成,创造了国内黄土隧道施工的奇迹。
寺则河隧道地处陕北高原的清涧县境内,这里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加上气候干燥,尘土飞扬,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由于隧道穿越黄土高原、黄土地质占全隧道总长的40%,黄土夹石及破碎地质占全隧的62%,国内罕见。而治服黄土地质隧道,目前在国内尚属尖端技术。除了施工难度大,而且工期矛盾也十分突出,总工期只有21.5个月。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局长郭陕云、党委书记朱贵,副局长兼指挥长郭大焕等领导与承担施工任务的一处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案比选,运用集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的综合经验,在地表、地质异常复杂的恶劣条件下,采用有轨和无轨运输、混凝土竖直投料孔、竖井井底砟仓、竖井通风洞等施工方案,创造条件展开施工。
在寺则河隧道的施工中,他们连续12个月每月成洞超过300米,连续7个月每月成洞超过400米,连续5个月每月成洞超过500米,全隧成洞达602米,创造了黄土软弱地质隧道施工国内最高纪录。主体工程于2000年10月30日建成。建设者用科学技术和顽强拼搏和精神,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奇迹的诞生,如果说优化施工设计是赢得时间的关键,那么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科技攻关,则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面对这么一块硬骨头,他们在开工之前就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确定斜井系统生产能力,黄土地质施工的快速掘进和防坍,机械化施工的系统配置选型等为攻关项目。科技攻关为创下这一奇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光有速度远远不行,更重要的是质量。担负施工任务的一处,将工程质量的创优目标瞄向了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追求精品,创造精品的意识和信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为此,工程一开工,他们就制订了创鲁班奖的目标和规划,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QC攻关小组,严格按ISO9002质量标准运作。并提出“国优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的口号,以使职工们的质量意识铭心不忘。
“样板引路,铸造精品”、“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在寺则河隧道工地已从口号变成了全体参建人员心中念念不忘的意识,他们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没有白流。
经过评定,寺则河隧道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日前已被铁道部神延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评定为优质样板工程。
敢拼才会赢 神延添新花
“隧道局不光打隧道本事了得,架桥建站也不得了。”当地百姓望着田庄车站那宏伟的四线桥,再看看工地四周高树的“中铁隧道局”的牌子,惊讶地直竖大拇指。
田庄车站本来是神延线上一个并不算有名气的货运小站,但却因五处人的创新而使这座小站成为了神延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了神延这束花环上一朵艳丽的鲜花。
就是这个田庄车站,位于陕西绥德县境内田庄镇淮宁河畔神延铁路DK261+691处,顺河而设。它位于河的南侧,由于车站一面靠山,一面临水,需要削平部分山头,同时还要在淮宁河上建起一道长476米、22800立方米的浸水挡墙,这实际上就是建一座拦河大坝。
然而,这种设计却遇到了难题。
首先是征地拆迁难度大,车站施工必须先移走一组高压线路,而且拆迁工作一直到1999年7月初才完成。此后,当土石方和浸水挡墙完成8700立方米的时候,当地政府向项目部提出停工要求,他们指出:在淮宁河北岸,210国道已经沿淮宁河田庄一侧建起了一条浸水挡墙,如果神延铁路在对面再建一条浸水挡墙,那么势必会在该处形成一个瓶颈。如遇洪水,田庄人民生命财产非但不保,就连210国道和神延铁路也会殃及。
道理明摆着,该方案看来行不通!
怎么办?后经多方认真考察后决定将浸水挡墙取消,改建为一座长231.2米的四线的铁路桥。
可是改变设计方案后的四线桥由谁来施工,引起了一场争论,其焦点是:五处神延项目部是一个新建单位,不要说四线桥,就连单线桥也没建过。眼看到嘴的肥肉要落入他人之口,五处人急了!
为了争回这一任务,他们一连编写了3套施工方案。与此同时,五处领导又向局里立下军令状。皇天不负有心人,几经努力,他们的赤诚精神终于使他们得到了局里的信任与支持,这块“肥肉”复又回到他们手中。
军令状也立了,胸脯也拍了。能不能拿下来,就连他们自己心里都没谱。但有一点,五处人有共识,就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不抓住这次锻炼队伍的机会,那么五处将永远是一支“不会建桥”的五处。
为改变自身的形象和命运,项目部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制定施工方案,制定安全、质量、进度和目标的奖惩办法,其次是合理编制队伍,并通过劳动竞赛、召开职工动员大会,把管理抓起来,把士气鼓起来,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四线桥的施工中去。
有着8座桥台,32个桥墩的四线桥,如何为墩台定位是关键。他们请来精测队精确为墩台定位。副处长赵玉良亲自参与测量定位和复核工作,并详细询问该项目部的各项组织和施工措施。在全处上下的一致努力下,桥墩施工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使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漂亮结实,他们根据专家建议,采用钢模一次安装到位,四角用缆绳固定的办法,保证了模板的牢固性。浇铸混凝土时,经理王仕吉和全体技术人员跟班作业,严把质量关……
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四线桥的主体工程于2000年8月10日终于完工,比原设计要求提前了20天。从甲方、设计院、监理站到铁道部神延指挥部的检查结果,都对这座桥给予了高度评价。8月初,隧道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王福柱到神延铁路检查工作时,看到如此美观漂亮的四线桥时禁不住连声叫好地说:“没想到这支从没建过桥的队伍竟能修建出如此好的桥,这是标准的样板工程!”
就连行家里手都如此感慨,难怪当地百姓惊讶不已了。
为民情深深 爱心迸飞花
“修路为了富民,遇事就要先为人民着想”。这话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
经常跑重点工程,凡是大点的项目,多少都会有建设单位和当地百姓起争端和矛盾。也许一方财大气粗,也许一方图利忘义,这类事并不鲜见。但在采访中铁隧道局神延铁路指挥部时,当问及这个敏感的话题时,主人非但没有回避,反而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地方,请我们下去实地了解一下……
隧道局三处管段总长4.73公里,既有隧道,也有桥梁、涵洞、路基。工程经过的田庄镇有一座黄家山,此处有一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寺庙以及戏楼。多少年来,当地老百姓在这里供奉香火。按施工方案,黄家山隧道出口正从这里穿过。寺庙、戏楼非拆不可。
拆庙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王昌林副书记和三处经理部的同志反复耐心地做工作,先后用了40多天时间,开了5次协商会,考虑到当地的民情与民俗,王昌林特意做出“供香火”和“舍香资”的举动,并言辞恳切地说:“人都想住新居,如果有神的话,它一定也想。我看,咱就给它建一处新居吧!”
村民们终于被真诚所打动。随后,项目部垫资2万元,按当地的习俗择日进行拆迁,黄家山隧道终于得以如期开工。
还有一件事。黄家山隧道洞口周围是村民住的一排排窑洞,为了使施工不扰民、不惊民,他们在施工中采取“短进尺,强支护,弱爆破”的施工方法,并且主动停止夜间打眼放炮,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重。
淮宁河是一条季节河,看到村民饮水很不方便,为了造福一方百姓,三处铺设地下管道,从数公里外引来泉水,使当地百姓乐不可支,一个个都说:“修铁路的真是走一方造福一方啊!”
看着当地群众在使用一座破败不堪的砖砌小桥,十分不安全,三处又投资13万元建起了宽7米,净跨6米的钢混结构桥,并取名为“便民桥”。黄家山村村长感动地说:“铁路老大哥为我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们全村老少都感谢你们。”
正是三处人的这种深情,正是隧道人的这种爱心,在当地被传为佳话,铁路有困难,百姓全力支持,村民们也以他们的方式给铁路送来了锦旗、牌匾,以表达对铁路工人的一片感激之情。
在三处的施工段,绝没有扰民、欺民的现象,当然那些无理取闹、贪图便宜的事情也就消声匿迹了。三处用自己的爱心培育了一朵路地共建精神文明的灿烂之花。这一现象我们想是否也可以成为许多建设单位借鉴的一种启示,“一好不是好,俩好才是好”,这个古训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新世纪的到来,西部大开发的热潮,都一起催生着造福陕北人民的神延铁路,看着铺轨机忙碌的身影,想着不久后飞驰而过的列车,我们脑海中就闪现出了筑路工人那辛勤劳动的身影,谁知当第一列铁龙呼啸而过穿越大山,横跨江河之际,他们中能有谁会能分享这一喜悦呢!
他们或许又在新的铁路线上奔忙着……
但这里的山山水水会铭记他们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