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16日
综合新闻
02

企有民办 携手联办

子校改革路漫漫

企办学校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出现的一种办学模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办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差、严重亏损的企业所办的学校,遇到的困难更严重。陕西地处内陆,是重工业密集的省份,全省企办中小学与地方公办中小学无论从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在职教师数,还是教育经费投入都占有很重的分量。由于企业的不景气,许多的企办学校经费已是严重不足,发展陷于困顿甚至停滞状态。它们如同一群断水缺食的鸟儿,在企业改革的阵痛中,寻求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艳阳天。

原西北一印子弟学校创建于60年代初,当时只有小学,到了70年代初,学校招收了中学生,80年代中期,学校发展到有在校生千人以上,规模增大,教师增多,小学和中学分设,教学质量一度曾在灞桥区处于领先地位。但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工厂停产,职工放假,每月只发150元的生活费,但工厂为了照顾学校,还是想办法给教师发75%的工资,教育经费实在无能力拨付,最后导致学生外流,教师纷纷调走,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一时间,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一印子弟中学,人迹寥落、空旷萧条,呈现出了大厦将倾的颓势。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工厂领导决定将学校推向社会,借社会的力量恢复往日生气。经上级领导部门协商,对一印中学实行“企有民办”的办学机制,将学校全部资产进行清理、造册登记、移交。资产所有权属一印厂,使用权归承包者。改制后的学校依法独立办学,接受厂方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层领导,承包者承担全部办学经费,包括教师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费用等。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择优上岗,同时也面向社会扩大招生范围。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步入正常运转,生源由改制前的207名发展到1400多名,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每年还可减轻企业负担近80余万元。

和西北一印学校同样境况的西安远东中学在减轻企业负担,走自我发展之路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1993年,远东一中就面临着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对此,学校不是“等、靠、要”,而是从学校自我发展的角度,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经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周围9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没有办学条件,子女上学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于是主动同其开展联合办学的工作,不但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联合办学的单位至1996年增加到17个,极大地充实了学校的实力。除此之外,学校努力发展校办产业,与公司和联合办学单位多方联系,开拓市场,仅此项收入,每年就可为学校提供经费20余万元。昔日教师工资可怜到只能兑现25%的困窘变成今天不仅全额发薪而且还按大于1比1的比例发给教师奖金的喜人局面。

面壁十年图破壁。企办学校在寻求生存、发展的道路上,遇到比社会学校更意想不到的困难,付出了比社会学校更艰难的痛苦洗礼。令人欣慰的是,一路的探索,已获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来自政府的相关政策正照亮和指引许多在泥泞中跋涉、在风雨中兼程的企办学校。它们在与母体分离的痛苦中超越,在与社会融合的碰撞中永生。

本报记者 李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