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破釜沉舟 柳暗花明
——中航第一集团二一二厂致力改革脱困记事
在中航第一集团二一二厂职工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正是凭着这种信念,二一二厂在突出困境中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进行破釜沉舟的改革,使企业起死回生。
二一二厂是中航第一集团公司机载设备的专业骨干企业,是“一五”期间建成的国家最大的航空陀螺仪表生产厂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发展,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松散、经营粗放等,经济效益持续滑坡,到1995年8月底,亏损达16300余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5%以上。
1995年底,临危受命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厂干部职工,把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作为工厂解困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改革。他们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开刀”。通过全员大讨论,树立推倒围墙,进入市场的观念;按市场要求重新配置资源,按市场、用户要求,进行倒推、分解,规范企业行为;用户至上,给自己找麻烦的观念;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考核培训、竞争上岗等6个观念。
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后,他们抓住制约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这个“牛鼻子”,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在经营结构上,实施“先分权求生存,后联合求发展”,突出军品主体,大力发展民品和三产,并以资产经营承包方式,实行经济责任考核,将大厂的一个压力变为多个压力,使跑市场的人多了,算成本的人多了,市场观念、成本观念、效益观念凸显。在产品结构上,实施纺织机械产品在强化中求发展,制冷设备在调整中求发展,精密合精产品在开发中求发展,后继产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分配结构上,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支付工资分离,底薪加活薪的制度。对科研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实行特殊津贴,住房分配向科技、营销、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倾斜,建立起了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与此同时,企业制定下发了“从严治厂三十条”和三个否决文件,实行质量否决、成本否决、考核否决,将各项管理措施严格、严肃、认真、扎实地贯穿于一切管理活动的始终。
经过5年的艰难跋涉,2000年企业终于扭转了亏损局面,实现盈利,并偿还化解了非银行债务1000多万元。工厂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逐步形成,企业开始步入发展轨道。 本报记者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