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防止低水平扭亏
前不久,国家经贸委宣布,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300亿元,6599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中有65%实现了扭亏,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它首要的意义是给人以信心,即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有机结合的。同时,国家经贸委也明确表示,实现三年脱困目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分析这句话,有着深刻含义,是针对国企脱困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而表示的。
据最新报载,近来一些原来已扭亏甚至已开始具有相当优势的企业,又重新陷入了亏损。当前社会上流传着的“一年扭亏为盈,二年扭住不亏,三年亏了难扭”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一些重陷亏损企业的尴尬境地。分析返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因素。尽管国家为国企脱困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也收到了相当效果,但由于国企长期形成的机制不活、包袱沉重、产品落后、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企业经济难以步入良性循环。
就以铜川矿务局为例,该局是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近年来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过艰苦努力,扭转了多年严重亏损的被动局面,亏损额逐年明显减少,企业经济开始由低谷向上爬坡。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冗员多、效率低、包袱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以社会负担为例,全局现有34所学校,32所医疗院所和近百里的自营铁路、矿区公路,以及独立的通信、供电、公安系统等,职工的生、老、病、死企业都要管,费用支出压力很大,严重制约了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如果这些喊了多年的、困扰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不解决,企业扭亏谈何容易,即使扭亏也是低水平的实现,很有可能重蹈上述覆辙。
毋庸讳言,国企三年脱困的成绩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企业要真正实现脱困,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还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