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07日
综合新闻
02

敢问路在何方

如今在西安市大街小巷的报摊上,许多曾经熟悉的文学期刊已难寻踪迹了。大型文学期刊《昆仑》《漓江》《峨嵋》《小说》《作家报》则干脆于两年前停刊。文学这片曾被炫目的光环笼罩的神圣园地,如今逐渐失去了它昔日辉煌。《人民文学》受冷落,《十月》《收获》发行量锐减……文学期刊正遭受市场经济变革的空前冲击。

在陕西,已有四十多年光辉历史的《延河》,曾经有过年发行量超过12万册的光辉岁月,许多作家在此刊发过处女作和成名作,许多读者在此得到过精神慰藉和性情陶冶。20世纪80年代,各种综合文化刊物、青年读物、妇女杂志走进期刊市场;进入90年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更趋务实,无论在大学校园还是国家机关,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足球”“卡拉OK”“影视传媒”“网络”“外语”“股票”了,《延河》同其它纯文学期刊一道被社会遗忘角落,陷入生存窘境。

文学期刊遭受冷遇,原因很复杂,其中期刊作品远离生活、粗制滥造、色情充斥、内容平庸,读来味同嚼蜡是很关键的内因。时代呼唤快餐文化和精品文化,读者对文艺消费的选择性越来越强,倒人胃口误导社会的文化垃圾被扫地出门,缺乏时代气息的“火锅文学”被打入冷宫。出路何在?成为摆在文学期刊面前的首要问题。

1999年,严峻的现实促使文学期刊觉悟,长期封闭的守旧思想终被冲破,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文学现状为目的的期刊良性改革大规模展开,出现了大面积改刊、改刊名、改刊期、改版的“四改”现象,这种改革使文学期刊同社会生活重建起更活跃、更广泛的联系。续《湖南文学》《佛山文艺》《萌芽》《中华文学选刊》《朔方》《芙蓉》等大动作后,连最负盛名的大型纯文学杂志《收获》也在新世纪伊始推出全新对话栏目《好说歹说》。该栏目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学话题,而是在大文化背景下的全景式关照。《收获》此举实际就是一个有品位的市场化方案。

2001年,《延河》在痛定思痛之后也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读者,将传统三大块(小说、诗歌、散文)分解到栏目之中,以《名家走廊》《百姓故事》《家园》《有话要说》为主要栏目,既有小说、散文,又有书信、随笔、照片,还有发人深省的言论,这一切使《延河》综合文化力度加大,显得更具现实性、可读性、知识性。

一个人缺乏积极健康的追求和精神支柱,就会空虚、迷失甚至堕落;一个社会如果缺少积极健康的追求和精神支柱,就会混乱甚至垮塌。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无论经济怎样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文学都是不可替代的,正是由于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出现,各种价值观念激荡,我们更需要文学,需要引导。但愿文学期刊经历阵痛之后,能迎来找准自己定位后的辉煌。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