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12日
综合新闻
02

青春年华照军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一批地方优秀青年应征入伍,武警部队亦不例外。这些新兵们,面对崭新的军营生活,表现了迥然的心态。近日笔者走进了渭南,和“最可爱的人”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当了次编外士兵。

寒风不敌“战场”热

冬日的渭北寒风凛冽,虽说穿着厚厚的大衣,风还是竭力钻进衣领。武警陕西总队渭南市支队新训大队的训练场上却“热气腾腾”,铿锵有力的口令声,震天的喊号声远远就能听到。才到操场边,眼前一大片穿着迷彩服的战士,头戴贝雷帽在练擒拿术。新训大队的两名负责人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向笔者释解擒拿动作的要点。场地上寒风四起,汗从战士的头脸流下来,打湿了迷彩服,淋湿了贝雷帽,有的战士索性将帽子摘下。趁休息间隙,笔者问一位稚气尚存的新兵累不累,这位十七岁的四川新兵天真的笑笑说:“报告,不累,就是有点热”,惹得大伙哈哈笑。负责新兵训练真不是件好差事,和新兵谈思想、指导他们正规训练,稍有不慎,兵娃娃们就闹“情绪”,两位领导先后病倒,不是天气原因,一大半是累的。

战士心中有秘密

来自陕西安康的新兵黄秀平今年19岁,少言寡语的他,内心藏着一段秘密。他家地居山区,交通不便,直至今天村民们还生活在黑暗世界,渴望早日通上电的乡亲们盼望着黄秀平能去外面闯闯,学些致富经验回来带领大家改变家乡面貌。黄秀平曾在江苏打工几年,钱没挣下多少,脑子似乎活了些,这时,武警部队征兵,一心想在部队学些手艺的他动心了。他的父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毅然将独子送到了部队。黄秀平说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他要多学一些实用技术,不负乡亲众望。可入伍40多天了,往家里发了十几封信,不见片言回音。小黄的心思,训练队长张春民很快发现了,张队长找小黄谈了话,给他的家乡武装部打了电话,黄秀平蔫了几天的脸舒展了,又像一只小老虎投入了“战场”。

“辍学大学生”和“小老板”

大学生入伍早已不是新鲜事,辍学来当兵却是头次听到。来自四川江油市的魏龙,19岁了,蛮有主见。在四川大学建筑系读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父亲早为他联系好了工作单位,魏龙却自作主张报名参军,面对独子的选择,父母无可奈何。小魏有他的想法,在家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经济上也宽裕,可缺少的是坚强的意志,在部队摔打摔打,对自己的前途有好处。

小老板米少林是被父亲“逼”着来当兵的。18岁的他,从小过惯了优越生活。高中毕业后,他当了父亲钢厂的二老板,签合同、收款、发货、谈判,一切得心应手。正当他春风得意时,父亲有意送子当武警,借机磨掉他身上的一些习气,将小米塑造成一名合格的军人。带着对父亲的怨气,小米来到部队,1月21日上午才来,下午6点他就要回去,在他当时看来,条条框框太多。新训队负责人先让小米熟悉军营生活,而后将新兵们集合在一起,采取大课堂、小会议的方式阐解军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意识开导小米思想,分析利益与得失的关系。一段时间下来,小米发现,部队纪律是严,自己的一些懒散习气却没有了,生活也有了规律,更重要的是,训练让他的身体状态有了明显改善,他有点离不开新兵连了。 本报记者 赵阳 通讯员 梁彬正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