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扶持不够 市场狭小
我省绿色食品难成产业优势
本报讯 从榆林的“大漠”蔬菜到岚皋的“普天”魔芋,从蒲城的“尧山”酥梨到宝鸡的“惠民”奶粉……一大批名牌绿色食品产品已在我省崛起,但目前我省绿色食品在形成优势产业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使其仍处劣势。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其发展已成为潮流。自1993年,我省绿色食品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现已有24家企业43个产品取得了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并建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近100万亩,年产值超过5亿元。创出了清涧“巨鹰”滩枣、宝鸡“秦丰”苹果、蒲城“尧山”酥梨、陇县“和氏”奶粉等名牌绿色食品。
据介绍,我省绿色食品产品以果品和乳制品为主,其中“绿色奶粉”年产量占全省整个奶粉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绿色果品”已达20余万亩,但与我省果品规模相比,仍显太小。“绿色产品”和“绿色企业”的数量与产值在全国处于倒数几名之列,产品结构不合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蛋、肉、菜、粮等方面的绿色食品几为空白。业内人士认为,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扶持不够。加之企业本身认识不够,缺乏持续发展意识,资金能力所限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市场需求小有关。比如,陕西的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色果品”大多销往东南沿海及东南亚一带,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 本报记者 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