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榆林城的一道风景线——
沙漠上起高楼
由于职业的关系,笔者20年来曾五赴榆林,印象最深的就是榆林城外沙漠上盖的楼房一年比一年多,成为这里引人注目的一大景观。
最近一次采访,我就住在西沙人民路。放眼望去,当年的荒漠沙丘上,现在已是公路四通八达,楼房鳞次栉比。百货楼、宾馆楼、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住宅楼令人目不暇接,正在建楼的工地比比皆是。市建委的老胡告诉记者,经过15年的建设,西沙一带的城区面积近6平方公里,已形成规模的城市道路9条,建成6层以上的高楼51座,普通的楼房不计其数,大的企事业一个单位家属楼就有成10栋。高楼的增加和机关、厂矿、学校的落户,使西沙的常住人口增加到5万多,连同流动人口达六七万人。城东的东沙高楼建的不多,但近年来随着四所大中专学校的落户与发展,小楼却一座座拔地而起。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是在西沙最早建楼的单位。该所61岁的研究员杨忠信说,七十年代他们初来西沙时,这一片荒沙地是军分区骑兵的跑马场,根本没有人家,没有街道,沙子挖下去就是二三十米深。现在的所大门口,当年是10多米高的沙丘;现在的办公楼下,过去是一块丘间低地。1978年建楼时,硬是引来河水,一层沙、一层水地把沙丘上的沙子冲下来,将低地垫高了四五米。这种办法被称为“水坠沙”地基处理法。据说当时治沙所这座办公楼只盖了三层,到九十年代才加盖到四层。
55岁的安徽籍高级工程师赵建国,是50年代随父母来榆林落户的建筑专家,现任榆林建筑设计研究院长。他告诉记者,“水坠沙地基处理法”是七十年代在总结当地群众建房经验的基础上,由该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沙漠地基处理方法与原则。多年来,这种办法已经在榆林深入人心,连一般建筑工人也可以操作处理了。按此原理,这块地下沙层深二三十米甚至六七十米的沙漠上,楼房还可以建到八九层以上,已建起的12层邮区中心大楼,成为今日西沙高楼之最。从赵院长那里得知,现在的榆林飞机场,十多年前还是一片很高的沙丘,机场跑道也用的是“水坠沙”地基处理法。飞机下落时的冲击力达百吨以上,但经历10来年的考验,机场跑道地基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如果说省治沙所是西沙第一楼的建设单位,那榆林南郊农场职工则是西沙的拓荒者。该农场的刘安银场长提起当年治理沙丘的事,不禁感慨万千。他说那时这片荒沙上根本没有路,职工就坐着推土机进大漠平整沙梁。带的饮用水不够了,大伙干渴难当,只好用推土机水箱里的水润喉咙。现在西沙城市建设、公路铁路建设占用的6000多亩沙地,就是当年南郊农场的职工们引水拉沙,机械平整,用汗水开拓治理出来的良田。
随着座座高楼在城外沙漠上兴建,大大推动了榆林城区的开发和建设,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基建和居民宅基地价一路攀升。据反映,1983年给居民批一间宅基(约一分地)地价30元,而现在最低在5000元以上,有的还高达一至二万元。难怪当地不少群众惊呼:“榆林的地价尔格要赶上西安了!”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