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输林“蒙K”缘何多
榆林至府谷的公路上,运煤的大卡车一辆接着一辆,车头车尾的“蒙K”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咋这么多的‘蒙K’车?”听到记者的发问,公共汽车上开车的司机笑着说:“这百分之八九十是咱榆林的车,只不过挂了内蒙古的牌子。”看到记者困惑不解的神情,售票员解释说,人家内蒙古收费低,手续简便,车主当然去挂那里的牌子。对此,同车的两位旅客也有说法:“这伙人吃在陕西,车跑在陕西,污染在陕西,养路费、管理费却交到内蒙古去了。仅这一项,咱们陕西一年损失不下两三千万元。”
由于乘坐的公共汽车爆胎,我们不得不在一个叫“新民”的地方停了下来。车上的旅客为修车误时间抱怨不止,我却有机会下车观察来来往往的“蒙K”车。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过往的“蒙K”车就有16辆。和停车的“蒙K”司机交谈中,他们一点也不忌讳地告诉记者,他们是榆林人,车是榆林的车。问为啥挂“蒙K”牌子时,回答说:一是内蒙古收费低,一年只收七八个月的养路费,有的还收的更少,而咱们陕西要收10个月的养路费,一年下来他们一辆车挂到内蒙古就少开支几千元;二是人家财产保险赔偿及时,返还的比例也大;三是年底审验手续简便,咱们要把车开去查验证件、查验车况,人家内蒙古审验时车可以不去,托人交钱盖章也可以。“这种干法负责任吗?”我发问后“蒙K”司机笑了:“营运期间时间就是金钱,咋省事咋办,哪管他负责任不负责任!”
就“蒙K”车的事记者还走访了榆林市运管处和府谷县运管所有关负责人。采访中了解到,这其中也有历史、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榆林市与内蒙古的伊克昭盟相邻,尤其是府谷县城距伊盟的准葛尔旗仅107公里,而距榆林城200多公里。内蒙古属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加上榆林人在内蒙古的亲戚关系又多,于是好多货运卡车就顺顺当当地挂上了内蒙古的牌子。这个“蒙K”,正是内蒙古伊盟汽车的代号。据介绍,现在府谷县的货运卡车不下1500台,而县上年度审验时只审验了370台,除个别跑“黑车”的以外,该县就有上千台货运车挂了内蒙古的牌子。整个榆林市,户头挂到内蒙古的卡车约3000辆,一年的养路费、管理费、附加费等算下来,陕西的流失资金达3000万元以上。
据了解,我省出台的“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已有明确规定:外地车辆长期在本省从事经营的,应由省交通主管部门审批。榆林运管部门有关人员认为:按照“条例”对当地车挂“蒙K”牌子问题的治理,应该由交警、征稽、运管三家一起行动,现在运管一家想管但管不了。而记者接触到的一些“蒙K”司机包括当地一位镇长则另有看法,他们说榆林是贫困地区,省上应特事特办地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执法部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应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这才是解决“蒙K”问题的根本对策。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