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08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森林岛上创业人 “桥梁”系全局 “纽带”暖人心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森林岛上创业人

——记黄龙山林业局

陕北高原,黄土漫漫;延安大地,沟壑纵横。提起这片土地,人们往往将它与绿色隔绝开来,心目中充盈了那凄凉的黄色。然而,就在这宛若大海的黄土地上,却镶嵌着一块绿色的宝石,犹如茫茫大海之中的一座森林岛,飘浮着一派充满着希望的绿色。

走近黄龙山,只见这里青山满目,绿波荡漾。我们立即被这秀美山川,万顷林海的自然景观所陶醉。陕西省省长程安东来此视察时,曾欣然誉之为“陕西的一叶肺”。

说起黄龙山,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局长韦黄生充满感情地说:“历史上,黄龙山是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方,以后历经战乱、屯垦、滥伐,森林面积日渐萎缩,成了一个人烟稀少的绝塞之地。只有少部分的油松林或松栎混交林,森林面积仅有7.2万公顷,成为典型的天然次生林,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几个森林岛’之一。建国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保护森林,为使黄土高原上的这颗绿色的明珠永葆青春,造福大地,于1962年成立了陕西黄龙山林业实验局,这就是现黄龙山林业局的前身。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过去那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已变成了今日的绿波荡漾,使陕北高原的这颗绿色明珠重又焕发出了她那迷人的风采。”

用心创造绿色

黄龙山林区位于黄土高原与渭北高原的交接处,纵长60公里,横宽45公里,总面积现已达19.4万余公顷,是陕西省的五大林区之一,是延安市南部和关中平原的一道绿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起着控制水土流失,抵御风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从7.2万公顷到19.4万公顷,这个数字的变化,凝聚了几代黄龙山人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几代黄龙山人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

全局19.4万公顷的经营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16.82万,其中林地面积11.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4.6%,活立木蓄积量602.3万立方米。与1964年调查相比,有林地面积扩大2.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增加203.7万立方米。这一巨大的变化使陕西省的整体生态系统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对改善陕北高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过40年的发展,黄龙山林业局现已拥有职工11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余人,已成为了培育、保护这片绿洲的主要力量。特别是该局《次生林经营实验及成效》的研究,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先进水平,为我国科学经营次生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生态建设中,特别是在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示范作用。

经调查和研究表明,黄龙山林区多年来降雨平均为612毫米,比邻近的无林、少林地区多76毫米;有林沟比无林沟汛期径流减少58%,输沙量减少75%,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仅108吨,比黄龙县少林地区减少448吨,比毗邻县无林地区减少2125吨;林区年涵蓄降水量达8539万立方米。使林区成为了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护沙的一道绿色屏障,控制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黄龙山林场这座绿色的资源宝库愈来愈发挥出了它在经济及生态方面的积极作用。林区现有乔木树种22科29属46种,野生经济植物9类580多种,仅药用植物就达247种,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优势;栖息、繁衍其间的野生动物4纲21目12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1种,成为了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尤以褐马鸡被称为陕西的第五大国宝而闻名遐迩。

特别是1999年10月,延安市作出了《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决定》之后,黄龙山林业局就实施这一生态建设的“一号工程”做了大量细致而周密的准备和规划工作。他们首先是当即调整木材产量,压缩采伐蓄积8340立方米。第二是全面停止采伐,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保护好天然林资源和现有林草植被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配置;以护为主,植育结合,适度人工造林,加速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建设,突出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置职工转岗分流,使林区的经营方向由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向生态效益转移,把国有林场的职能由生产经营型向保护管理型转移。进入2000年后,林区已全面禁伐,“天保工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一个以森林保护为基础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全面展开,林区掀起了一场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绿色革命,黄龙山林区进入了它丰盛成长的新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龙山的林业发展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随着新世纪、新概念、新环保意识的觉醒,西部开发和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部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黄龙山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谈到这个话题,局长韦黄生告诉我们:“黄龙山林业的发展,首先是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再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比如林业局的历届领导和精英人物,像鄢志明、和启孝、张丙贵、刘宇瑞、屈建录、王学孟等人都为黄龙林业的发展呕心沥血,辛勤操劳,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黄龙林业的发展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把绿色献给了大地,献给了人民。”

是的,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提及每一个对黄龙林业做出过贡献的人名,但在他们身后的那一片绿色却在向所有见着它和知道它的人们展示着自己的人生风采。

蓝天白云下的一片绿色,黄土高原中的一叶绿舟,给人们了希望,给大地了乳汁。

这就是黄龙山人的骄傲!

用爱描绘希望

在黄龙山人的世界里,物质上充满了绿色,精神上却充满了爱心。

他们爱生活,爱事业,他们用爱去创造希望,营造未来。

局长韦黄生,16岁就投身林业工作,从那一刻起,他就将自己的人生和这绿色的使命交织在了一起。1988年,他任桥山林业局副局长期间,就曾为林业局赢得“三年无森林火灾”的荣誉,受到国家人事部、林业部的表彰。1994年,他调任黄龙山林业局局长之职,从这以后,他更是以敢挑重担、锐意进取而忘我工作,和党委书记张大平、副书记崔玉民、副局长曹旭平、工会主席高运和等一班人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在林业局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黄龙山林业局不仅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陕西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局党委书记张大平告诉我们:“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辉映,我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延安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市直林业系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三岔林场、县级文明单位石堡、官庄林场、市级文明卫生单位大岭林场,都是披在它身上的光环。在个人方面,局长韦黄生曾被评为“陕西省森林防火先进个人”,新华社陕西分社“世纪之交陕西林业十大新闻人物”。职工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精神文明的标兵,如森林防火先进个人习万福、时代楷模张敏学、人民的好警察赵东民、爱岗模范常建国、史爱琴夫妇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

这番话道出了黄龙山林业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展示的风采,同时也是黄龙山人精神世界的闪光点。

以活动为载体,是黄龙山人开展培养人、教育人活动的一大特色。近些年来,他们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先后挤出100万元,对各单位的办公场所,职工之家和职工宿舍进行改造装修,修建花园,铺设绿地,载植花卉,绿化美化环境,陶冶职工情操,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抓“软件”建设的同时,他们还注重抓“硬件”建设,使之服务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比如给偏远的营林区拉通大电,购置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器,为基层12个单位办起了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室、党团活动室,配备了体育活动器材,修建篮球场、羽毛球场,不断充实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企业的战斗力。

黄龙山人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他们在用心血和汗水营造绿色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爱绿色更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为绿色的使者,他们在为大地献绿色的同时,也为人民献出了爱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龙山人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黄龙山人所做的奉献是给未来最美好的礼物。

黄龙山,这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迷人,她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赵伟 印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