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19日
综合新闻
02

情溶黄土地 架起富民桥

——记澄城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大农科技协会理事长张江才同志

澄城18乡的7万多农户,不知道农艺师张江才的不多。张江才,是一位普通的农技工作者。经他的帮助和指导,成千上万原先一文不名,致富无门的庄稼汉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26年过去了,他早已将自己的青春和理想深深地溶入了这片曾经贫瘠的黄土地,溶进了他几经坎坷,无悔奋斗的农技推广事业,化成了满头华发,化成了遍地青翠,五谷丰登。他的农技推广成果和工作实绩,30余次受到省、市、县部门的表彰。他的事迹被《陕西日报》1999年1月5日以“黄土地上耕耘人”为题报道,并被《东方之子》、《中国改革先锋》等国家文献刊载。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地方农技部门一度无所适从,从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力量到工作经费、服务设施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发挥农技部门的职能作用,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好务,这是张江才一直深思的问题。他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提出创办大农科技协会,设想把企业、农技人才、农民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广队伍多元化的格局,使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形成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网络。1998年7月,他的设想得到了农技中心、农牧局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责成由他亲自负责试办。他广泛联系了不同专业、不同身份的科技人员48名,并以他爱人的“庄稼医院”为基础,组建科研、推广、信息、经营服务为一体的民营科技实体。三年多来,依托科研单位,聘请引进科技人才,筛选技术配套的农化产品,开展抓培训、树典型、建网络、促规模,实施技术、物资、管理三到位的系列服务,大农科技协会的路子越走越宽,先后建立了王庄镇灵泉村1500亩优质苹果示范园,赵庄镇赵庄村23个塑棚设施农业样板,并在全县不同区域建立苹果示范园5个,技物配套网点30多家。这些典型为澄城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奋斗者面前,成绩永远只是过程,只是起点。为了在更广阔的领域给农民以更切实有效的指导,张江才贷款6万余元,购进微机、录放机、影碟机、车辆等硬件设施,通过上网,把澄城农业的需求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紧紧联在一起,扩大服务范围,新辟信息、测土配肥、特种养殖等服务项目。他与澄城创新研究会共同创办了“现代农业技术信息物资广场”,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直接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展系列利民服务。

集天下之才,兴科技之业,是张江才大农业思想的体现。今春以来,他先后礼聘全国著名果树专家汪景彦、我省辣椒专家庄灿然、果树专家雷发学来澄讲学。同时广泛组织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培训队伍,在苹果适生区逐村大规模深化技术培训,散放上万份技术资料,推广了“望康牌”氨基酸复合肥涂茎等技术,引进了“液膜套袋”、果优宝、PBO生长调节剂等项目的试验示范,创刊《现代农业技术》资料,建立了以农民技术员为主的果树服务队,建立了以会员为主的一批示范基地,逐步发展龙头企业和科研实体。在张江才的组织和带领下,澄城大农科技协会走出了一条产、供、销、技、工、贸相结合,协会带农户的农技推广应用新路子。

张江才,这位黄土地上成长的农科耕耘者,面对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以饱满的热情,为着农业的产业化,为着大地的丰收,为着更多农民更加幸福的明天,在负轭躬耕。 (郭军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