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上海工地“陕西角”
——“走进工地暂设”之二
在上海徐汇区梅龙镇附近和浦东开发区,近年来有陕建多家公司承建的大中型建筑工程。在这上万名陕建职工的各个暂设大院里,人们说的是陕西话,听的是秦腔,吃的陕西饭,成为一个个秦韵浓郁的“陕西角”。
在这些建筑工地,除个别竹笆墙、油毡房外,大部分暂设都是二层楼活动房。尽管条件比较简陋,但澡堂、食堂和集饭厅、电视厅、舞厅和会议厅于一体的“多功能厅”是少不了的。一天晚饭后我在梅花苑工地暂设采访,忽然从二楼宿舍传来昂扬的秦腔。记者循声登上活动板搭成的二层楼,才发现屋里正在放录音带《打镇台》。这个宿合里的七名单身职工,全是青一色的陕西人,他们或跟着哼家乡戏,或凝神倾听,还有一个凤翔小伙子躺在床上看《陕西工人报》。一问,才知道这个工地项目经理部的王栓民书记,多年来坚持在上海为每个班组都订了陕工报,这个工地就订了35份。远在上海,他们还参加过陕工报的“爱中华、爱陕西”知识大赛呢。
在另一个工地,还是活动房材料搭成的二层楼宿舍暂设。我走进一楼仅有六七平方米的三口之家。在这小小的斗室,几乎被双人床和小孩床占满了,中间留的道道里摆个桌、箱两用的包装箱。这,便是瓦工班长王良宽和工地电梯女工小赵的家。他们8岁的儿子戴一副小眼镜,在附近的上海小学借读。像小王小赵这样的双职工,这个工地还有17对。为了让他们开小灶,工地专门为每户门外接了个石棉瓦棚子,再用活动房材料和门窗封闭成小厨房。他们小灶的伙食也简单,中午多是压面条或扯面,一人一老碗,油泼辣子、酸醋,还是原汁原味的陕西饭。由于这一带陕建职工集中,连工地附近上海人办的小餐馆也多是陕西风味,每逢顾客就餐,饭桌上的油泼辣子是少不了的。
在这些“陕西角”里,不要看职工们住的和吃的不咋样,干的工程却比外省人一点不差。陕七建上海经理部作为陕建企业挺进上海的先锋,在竞争激烈的上海建筑市场拼搏八九年之久。他们和其他公司一起,不但挣了上海人的钱,也给当地留下了一座座标志性的“老陕工程”。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