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06日
头版
01

只因“我是党的人”

为子,不能尽孝;为父,不能尽责;为夫,不能尽职。这里,记者从安康铁路分局7728名党员身上发生的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中辑录一二,以滴水映照太阳的光辉。

“不孝”之子——程光正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

“程老师,电报”。安康铁一中团委书记、初中英语把关老师程光正接过传达室李师傅送来的电报,一种不祥的预感掠过心头:“母亲几次休克,口中念叨要见幺儿,见报速回。”这是二哥从老家发来的电报。

程光正眼眶憋满泪水,无声地将电报装入兜中。他知道,母亲在世的时间不多了。上个月母亲从他这离开时,就是怕“客死他乡”。

可学校马上要进行期末考试,他所带的年级要参加分局和地方教育系统统考,况且,他还兼着一个班的班主任,他不能让学生没了主心骨,怕“误人子弟”。

程光正不断地在心里默默祈祷母亲能熬到他期末考试结束。

“母亲已三天滴水未沾,速归!!”“母亲病危,速速归!”“母亲已去,三弟,你还不回来吗?!!”

电报一封接一封,光正哭湿的枕巾一条又一条。当期末考试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光正才日夜兼程,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母亲的坟头,一声“母亲,我是您的儿子,可我更是党的人啊……”语未毕,泪先流,程光正一头栽倒在母亲的坟头……

“愧”为人父——李增奇

37岁的李增奇,现为紫阳工务段巴山线路领工员。

李增奇说:“共产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的具体表现就在于先进性。乐于吃苦、奉献、牺牲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9年12月,巴山站更换道岔,李增奇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在工地一“泡”就是近两个月,工友们都劝他抽空回家看看,他却说:“工程不完工,我心里的石头就落不了地。”

当妻子领着六岁的女儿来巴山看望他时,只见他鞋子张开了嘴,手上血泡连片,妻子心疼地直滴眼泪。孩子愣了半天猛扑过来:“爸爸我好想你,一听见火车叫我就想哭,同学们都不相信我有爸爸……”也难怪,李增奇一心扑在工作上,自打孩子懂事,他和孩子整天呆一块的时候随手就能算出来。

然而,愧对“小家”的另一面是激活了“大家”。在李增奇的带领下,仅去年一年,党员义务包保设备56个,奉献工时1000多个,创建党员先锋岗27个,红旗责任区3个。领工区累计实现安全生产5220天,被称为“担心线”的巴山,如今已建成放心线、优质线、一流线。

“枉”为人夫——常波

进入2000年,安康工务段石庙沟养路工区显得比以往更忙,既要迎接轨检车验收,又要迎接秋季设备大检查,还要保专运安全。

9月2日,工区要换一组失效岔枕,还要抽出几个人去更换前一天检查出来的几块裂纹夹板,实在是太忙了,以至班长常波把妻子周雅清即将临产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晚9时许,满身汗水和一脸油渍的他,还没迈进家门,就听有人喊,说他爱人肚子疼痛难忍,他猛然醒悟,“啊”的一声跑向厕所,发现妻子羊水已破,就要生产了。一个在养护线路上得心应手的人,面对痛苦的妻子却手足无措,好在站区工友们及时帮忙将妻子送往医院,他这才松了一口气。可一想到工班人手紧,第二天又要过专列,常波顾不得妻子在医院刚做完手术,毅然赶回了工区。

就在“双迎”进入紧锣密鼓时刻,儿子患了肺炎,天天挂吊瓶,妻子来电话要常波无论如何回来照顾几天孩子。常波索性又一次打电话请来母亲照料还未满月的妻儿,自己仍义无反顾地扎在工区。

事后,当人们问起常波妻子临产时好不容易化险为夷而他却离开时的感受时,常波一脸愧疚:“谁让我是共产党员呢?”

本报记者 刘公望 通讯员 罗宗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