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26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为荒山大漠增绿添色 让生命绽放光华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让生命绽放光华

——记《心缘》杂志总编苏萍的创业之路

肢体健全的人未必是一个健康的人,他的思想可能残疾着,相反身体残疾的人,但只要有一颗健康的头脑,他们照样可以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这是笔者接触到苏萍和她的《心缘》杂志后最深切的感受。

初识苏萍是在她简陋的办公室,她是新城区新中综合商店的会计。《心缘》杂志是她和两个残疾人姐妹在业余时间办起来的一份面向残疾人的杂志,这本杂志就是从这里走向社会的。至今已走过了三个年头。

苏萍是个意志坚强、十分有主见、有思想、积极向上的女性,从她的谈吐中根本看不出她是个残疾人。可当她给我们取杂志时双腿艰难的举动,使人万万想不到就是这个最需要社会关心和帮助的人竟能在苦苦的挣扎中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向残疾人朋友送去温暖和帮助。

苏萍1954年10月生于西安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一岁半时患小儿麻痹左腿留下了后遗症,从此双拐成了她终生的朋友。性格好强的她从不向命运低头,1970年她和其他同学一起下乡到泾阳县翠峨山学农,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她不甘落后,与命运抗争,多少人被她那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所感动。1974年11月,高中毕业的她被安排到新城区新中综合商店负责财务工作,工作上她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成为单位理财的一把好手。工作之余她又喜欢社会活动,虽然身残,活动有诸多不便,但浓厚的兴趣使她和残疾人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与残疾朋友心与心的碰撞交流中,苏萍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弱势群体的与众不同。生活中无穷的烦恼,精神上不尽的自卑就如一柄利剑不断地摧残着他们的身心。寂寞、孤独、自卑成了他们共同的心病,如何让残疾人朋友扬起生命的风帆,从低人一等的病态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过上正常人欢快幸福的生活,成了她苦苦思索的问题。

怎么想起要办这份杂志,苏萍谈起来滔滔不绝。那是1997年8月,她组织28名残疾人到大坝沟旅游,大坝沟葱山鸟飞鸣、清泉石上流的宜人风光,使他们不禁纵情欢歌,生活的烦恼都跑到九霄云外。成为她们最开心的一天。回来后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志都写出了优美深情的散文,大家互相朗诵,苏萍忽然有个想法,如果办个杂志多好,不仅大家有了交流的阵地,而且可以感染吸收更多的朋友,使她们在交流中走出心理误区,脱离灰暗的生活,加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她的提议很快得到大家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论证,办杂志的思路日渐成熟,心声心愿,心心相印就是缘,杂志定名为《心缘》暂定为季刊,编辑部就设在苏萍单位的办公室。一切因陋就简。

经过几个月的组稿编辑,第一期稿件已经备齐,可印刷需要钱,她们原想到企业拉赞助,可人家一听是个小册子时便没有了兴趣。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干脆自己拿钱出。稿子送到印刷厂,印刷厂为难了,因为她们是第一次,不知道要划版,要设计,只有一堆画满勾勾叉叉的稿子。后来印刷厂被这几个残疾人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决定破例制版印刷。她们坐在旁边,操作人员一边录入,一边按照她们的要求调字号,放插图、搞装饰。看着自己几个月的心血就要变成书,她们即兴奋又紧张。

第一期1000册,杂志出来后,就像呱呱坠地的婴儿让她们爱不释手。为了杂志尽快与读者见面,她们又开始了艰难的发行工作。她把杂志送到省残联、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她到福利院、康复医院,向残疾人宣传自己的杂志,其间所受的艰难,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她们几个人都有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这样来回的跑,正常人都难,更何况她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的杂志,通过各种方式流传到社会,迅速产生了影响,稿件信件纷纷而来。东北一位残疾姑娘在信中写道:见到《心缘》杂志,就像见到了新的希望,我要用我手中的笔为社会做贡献。眉县有位残疾姑娘写信渴望得到一本《心缘》,她们竟然亲自送上门,这给姑娘以极大的鼓励。一次编辑收到一篇纪实稿,写得很感人,文笔很好,为了向读者负责她们决定落实一下稿件的真实性,遂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岐山,找到了作者赵林祥,赵是个聋人,他的采访是十分艰难的,对方的回答全要写在纸上。她们十分感动,为能有这样的作者感到由衷的心慰,后来她们去陕北采访,赵林祥成了她们的得力助手。

由于她们几个都是下肢残疾,外出采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由于上下车不便,她们宁愿不喝水,其间的晕车、呕吐,她们要克服常人多少倍的困难,为了事业她们什么苦都能吃。不幸和灾难可以摧毁懦弱者的精神,吓退胆怯者的脚步,却无法动摇强者的意志。1999年陕西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在临潼召开,在众多记者中有几个柱着双拐,艰难地来往于各个竞技场进行采访的特殊记者,她们就是苏萍、杨华英和王蕊。2000年5月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上海召开,苏萍自掏腰包,硬是赶到上海进行采访,她们走到哪里,就采访到哪里。把《心缘》宣传到哪里,今年她们还组织十几个残疾人开残疾人代步车举行了西安到敦煌的支持北京申奥的万里行活动,她们走到哪,杂志的影响就扩大到哪儿。同时也受到各地残联的热情接待。

三年来《心缘》已出了7期,随着影响的日益扩大,她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缘》已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群,也拥有一批作者队伍,她们与《心缘》结下了不解之缘,读者的支持肯定和高度评价,是苏萍坚持下去的原动力。可如今她已早债台高筑了。几年来为办《心缘》,她已花完几年来家里的全部积蓄,共花3万多元。1999年她与丈夫分手,只身带着女儿在外租房,每月只有五六百元,她省吃俭用,除保证女儿生活所需外,她自己每天只花一元钱的生活费,把每月工资全贴到杂志上了。办杂志这些年她付出的是自己全部的心血,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收益,连家底都贴进去了,许多人感到不解,究竟图了个啥?她说一切都为残疾人,为此她无怨无悔。

女儿今年考大学,别人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进行关心指导,可她照样每天回家都到深夜,根本顾不上孩子,正常时间回家孩子反倒奇怪,家里时常电话不断,都是外地残疾人朋友打来的,苏萍大姐成了大家的良师益友,谁有困难都找她请教。她对人十分热情,她的家时常成了外地来的朋友的旅社,一住就是五六天,别人早受不了了,可她依然是那么热情,生活上给予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生活上的困难她不怕,最使她苦恼的是杂志至今还没有刊号,她到新闻出版局去过几次,均因国家对新闻出版物的严格规定而搁浅。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听了她的故事,看了她们的杂志深受感动,表示坚决支持她们把杂志办下去。这是省级唯一的残疾人刊物。

几个残疾女子竟然办了一份杂志,且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这是难能可贵的,苏萍希望能够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使她这本杂志办的成熟起来,真正成为一本残疾人自己的杂志,通过这本杂志为残疾人朋友搭一座幸福桥。 特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