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一慢”到“何一猛”
在安康车辆段安东列检所有一名26岁的货车检车员,名字叫何亮。他的名字先后被大伙“改造”了两次。开始,大家喊他“何一慢”,后来又叫他“何一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货列检工作不仅单调而且辛苦,野外作业,冬不避严寒,夏不避酷暑。特别是在夏季,股道里经常热浪袭人,气温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业,同组的工友们为了少受罪,“三下五除二”地就把车“检查”完了。按规定,对到达列车的技术检查、检修时间是35分钟,可有时连20分钟还不到,就有工友急着要跑回待检室去享受空调。但何亮深感这份工作的责任重大,在对列车技术检查中总是小心翼翼,坚持标准化作业,生怕自己一时疏忽,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因此,他检车总是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比起工友们显得特别“慢”。因为列检作业必须同出同归,他干不完活,别人也不得不在烈日下“陪晒”,结果大部分时间全组人眼巴巴地等他检完车才能“收工”。别人挖苦他说:“何亮何亮,何‘亮’之有?你检车这么慢,干脆我们就叫你“何一慢”吧!”于是,“何一慢”这个外号便不胫而走。
可是“何一慢”却“慢”然如故。随着列车的提速,出现了许多新的车辆故障,列检系统开展了旨在发现车辆典型故障的“无功就是过”活动。每月“何一慢”都凭着这种检车认真仔细的“慢功”稳居车间“十佳防止故障明星”榜首。他从参加工作来七年累计安全检车六万余辆,无任何事故和漏检漏修。今年3月15日,他在技检20014次列车时,严格执行作业程序,利用“听、看、摸、捻、转、诊、鉴”七字检查法发现了车辆C62B4630632五位滚动轴承保持架破损的恶性故障。6月28日,在技检30002次列车时,又防止了一起可能导致列车颠覆的滚动轴承外圈裂损380×17m㎡特大故障,连续两次受到了路局的通电嘉奖。在他的“拖累”下,全组检车速度也奇迹般地“慢”了下来,简化作业和漏检漏修现象没有了,标准化作业的习惯养成了,这个以往在劳动竞赛中排不上名次的班组居然连续几个月稳居车间第一。
看到“何一慢”有这么多的“亮点”,大伙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何一慢”的“慢”是一种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是一种严格执行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大伙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何一慢”你真猛!于是乎,大伙将他的绰号改了一个字,成了“何一猛”。 ■叶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