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28日
综合新闻
02

再访青石崖

列车缓缓地停靠进青石崖这个四等小站。在宝鸡车务段团委书记杨宁的陪同下,我们走下火车。不知何时起天上下起了雨,烟雾缭绕,成群的乌鸦穿梭于山间云头,濛濛细雨落在身上,虽然刚刚立秋,却明显有股寒意,毕竟这是在海拔1800多米的高处。

48年前,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300多吨炸药一炮炸出了宝成线上海拔最高的青石崖车站,自那时起,这个只有两条接车线、三面峭壁、一面临涧的末级站,便巍然屹立在了雄伟的秦岭之巅了。还记得13年前本报一位记者采访归来所写的那篇《青石崖记事》中这样说:“位于山巅青石板上的青石崖车站,是个弹丸之地,方圆仅有半平方公里,西靠峭壁,东临深渊。”“方圆几十里没有住家,抬头是山,低头是涧,‘山高石头多,抬腿就爬坡,冬春冷雪封,夏秋云雾遮,狗熊绕道行,鸟儿不垒窝’”。“一到冰封季节,吃水就依靠过往慢车用大塑料桶捎,洗脸洗手洗衣服全用雪。一台黑白电视机只能在一间屋里的西南角勉强收看,一挪地方,就变成‘看不见的战线’了”……

正自回忆,等在站台上的站长段占山已迎上来握手。寒暄几句后,我注意到他身旁的两盆冬青,奇怪的是竟开满五色花朵,那花儿在雨雾中招摇着艳丽,走近一看,才发现是装妆起来的塑料花,于是便感叹这里职工的情趣。

跟随站长,我们走进青石崖站的院落,首先看到的是一间别致的八角凉亭,亭中石板上两名铁路职工正在聚精会神地对弈。亭的周围是一片青竹,一垄垄的豆荚、西红柿、南瓜等硕果累累。左边圈棚里两头大肥猪直哼哼,右边是一块平整的空地,水泥地板上有一乒乓球台,一男一女正在专注地对拉弧线球……

绿树成荫的青石崖,鸟语花香,俨然一派公园式站区的景致。

段站长介绍说:过去吃水,夏季天旱在洞壁上接渗水,冬季冒雪接山泉喝,现在泉水引到门口,职工可以吃到干净的自来水了。此外,干净、卫生的暖气代替了昔日的火炉,职工都有了温暖舒适的宿舍,太阳能热水器则解决了职工洗澡问题,配备了彩电、VCD,还安装了卫星天线……

这是48年前的那个青石崖吗!这还是13年前《青石崖记事》里记述的那个地方吗!我的确已被这种巨大的变化所感动。

“这可都是职工们一天天建设好了的。”段占山不无感慨地说。他已在青石崖呆了15个年头,这里的任何变化他都熟知:种花种草的土是职工们一筐筐从宝鸡带上来的;弯弯曲曲的水泥小径是他们自己搬砖抹成的;种植蔬菜,平整活动场地,重建站区花坛,上山采植毛竹、树木,饲养猪、鸭、鸡、鱼等等。这一切统统都是职工自己动手的。

吃饭的时候,站上为我们每人做了一碗拉条子拌面,吃的菜便是他们菜园子里种的,我们连声称赞其脆嫩可口。说到了菜,助理值班员王学文便讲到一则买菜的故事:该站职工刘长旭几年前去南面的秦岭买菜,不想回来时火车没有停,坐到了北面的观音山车站,从观音山坐上火车,还是没有停,又坐到了秦岭,最后只得背着菜走了回来。

工作、生活、娱乐环境的改观,是青石崖站几代职工共同挥洒辛勤汗水的结果。日出日落,天黑天亮,职工们走了一个又来一个,但扎根山区,艰苦奋斗的青石崖精神不变。在被西铁分局首批命名为“西铁青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石崖站数十年间荣誉奖章奖状竟上百枚(张)之多,有团中央、铁道部、郑州局的,也有西铁分局、团省委的。青石崖站职工用青春铺就了一条闪光的奋斗之路。

在运转室,我们见到了宝成线上第一个女值班员张梦琴。段站长介绍说,她是从全宝鸡车务段31个车站156个考试者当中选出来的,业务素质很强。为了全面提高这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青年团体的业务素质,车站可是费了一番功夫,制订有“学业务练内功”计划,每个班每周业务学习两次,每月模拟演练两次,闭卷业务考试1次,考核后进行奖罚。此外,他们坚持班前规章提问制度,站长随机抽考制度,团支部也适时地开展“业务知识竞赛”、“青工模拟演练比武”等活动,并评出名次,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学习技术业务、练好基本功的热情。

职工刘晓栋不无自豪地说:“8月9日,我们站已经实现安全生产7000天了。”

有一个好班长,能拧成一股劲。车站站长段占山无疑是全站12名职工的“老大哥”,他年龄最大,从1986年起便扎根青石崖。虽是站长,职工们却说他更象个后勤部长。由于车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请来的炊事员干不了几天便不辞而别,段站长为此经常四处招募。为改善职工伙食,他坚持每周换订一次菜谱。每次大休日回来,他又买菜、又购粮。在段站长的台历上,记录着每个职工的生日,每逢职工过生日,站上都要庆祝一番,从宝鸡买来蛋糕,过得热热闹闹……

采访结束,我突然记起了《青石崖记事》一文中提到职工们“最大的困难是寂寞”的句子,恰在这时,一阵悠扬的电子琴声从一间职工宿舍里传出,显然是《小草》的调子:从不寂寞,从不烦恼……

我们坐上回宝鸡的火车,却还能听到那美妙的琴声仍在山谷间久久飘扬。本报记者 刘公望 实习生 刘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