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书费上涨有些快
编辑同志:
同样是46页的《音乐》第一册课本,有些书店作为降价书只卖0.50元,而小学一年级学生却要为此付出4.70元,课本价格的伸缩空间如此之大,令人咋舌。此外,由4个曲别针、一小段竹棍、一块指甲盖大的磁铁、几寸长的细棉线、8张纸卡片组成的《小学自然第一册制作材料》定价竟达4.60元,这一钱数比我17年前上一年级时所缴纳的所有费用要高。总之,不管有用无用,富平县刘集乡大张小学一年级小学生们得为11本课本付出50.05元的代价,当然,有的地方比这一代价更大些。
近年来,整体物价有所下降,唯独学生课本价格逆大流而上,表现出强劲的一路攀升的势头。据统计,中小学每学期每人平均书费支付高达百元以上,而十年前这一费用还只在十元左右。近十倍的增长指数与同期人均收入的低增长形成巨大落差,导致不少家庭负担的急剧加重。
造成课本价格攀高的因素很多,比如有的出版厂家对普通课本的装帧追求高档化,有的对学生课本盲目提高用纸质量,有的还增加了很多彩图,有的在征订课本时配套发复习资料,以及中间发行环节的暗箱操作等等,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课本的垄断性经营。
高书价直接带来两个负面效应:一是少数学生望书兴叹,干脆不征订课本,或借或偷或听“天书”;二是资料拷贝泛滥,盗版图书风行校园。但无论如何,受影响的还是成长中的学子。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