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也说教授贬值
据《瞭望》周刊2001年5月21日刊登的《教授贬值为哪般》一文,发人深省!文章透露,南京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导师不久前这样对自己的学生说:“别称我教授,现在的教授一分钱能买好几个。”
文章还援引了北京大学敢说真话的著名学者季羡林的话说:“如今不管是谁,只要能在大学谋一个教书的位子,就能评上教授。”可见“南郭先生”日渐增多了。
现在的大学、大企业和大的报业集团,都是按官职套级的,诸如副部级、司局级之类,稍有名气的大学多在拼命增加教授的数量,一些院系甚至提出“告别讲师”的奋斗目标,有的地方趁大学合并之机一次评出40多个博导,这使人想起大跃进时期全民炼钢般的浮夸风。江苏省某高校在申报博士生导师的名单中甚至包括了该校的“膳食科长”。而确有真才实学,又有分量的著作,在高校却评不上“正高”。你想尽快评上职称吗?必须从政,有了行政职务就有了“学术”,就可以占有科研经费,出版专著也可以找人代笔,很多人把这条邪道儿,美其名曰“曲线提升”,笔者记得,八十年代中期,职称相当吃香时,许多党政干部都申报了高级政工师和高级经济师。
眼下拉关系、送礼,在职称评审中,已成为时尚,有位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的某高校教务处处长私下里说,他们学校成为博士点的某个专业“是花了20万元买来的”。呜呼——任何深得民心的重大举措,一旦侵入了腐败病毒,好事立即变味儿——不是悲酸,就是恶臭!
同期的《瞭望》周刊还刊登了瑞士罗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已由1998年的第24位降到第31位。报告说,清华大学的一个课题组在调查两个工科系后认为,这同中国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有关,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下滑是一个关键因素。
我看,各行各业的“正高”也都出现贬值现象,因为评审权下放,由原来的“全国粮票”变成了现在的“地方粮票”,发行太滥、加上暗箱操作,拉拉扯扯,官官相护,教授当然就不值钱了。比如“一级作家”、“一级编剧”,几乎成为一个嘲笑文人的贬义词。许多有成就的中青年作家,压根对这些“一级”不屑一顾。最近中科院决定,今后取消职称评定。职称啊职称,你由高峰到低谷,是谁造成这么个物极必反的报应!
我想根本问题在于官本位体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口号也,喊喊而已;“升官就有一切”!实惠也,竞相追逐。巨贪胡长清有句“名言”:“当上副省长后,就好像小猫进了牛圈,天马行空,来去自由!”然而评上了教授又如何?住房多少平方米?您不知道福利分房早已停止了吗?您自己花钱买去吧!
五四先贤们有言:大学大学,是凝聚众多大师的所在,是培植俊才大师的沃土。如果膳食科长也当教授,那干脆,把大家改名为“厨师培训班”得了!
知识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居然呈现出贬值的怪现状。掌握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关键,是“决定政策的人们”(毛泽东语——《毛选》1102页)。他们可以使社会上本来已经不正的某些风气,像比萨斜塔似的更加向一边倾倒。想想1957年夏季之后的20年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20多年,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鲜明对比吧。
重仕轻士,不会不受到历史的惩罚。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规律。90年代初,社会上流传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口号,当时冰心老人尖锐地提问道:“无士则如何?”
(《新民晚报》舒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