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里的“护路神”
——记安康市宁陕公路段新路道班班长徐良成
文/戴小平 铁君 卢挺
当代养路工的楷模徐良成是秦岭腹地平河梁上新路道班的班长。这里海拔2500多米,一年仅有5个月的无霜期,盘山公路坡陡弯急,气候多变,几公里一个天,徐良成和他的伙伴们长年累月承担着超负荷的劳动。就象一颗闪光的“铺路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作为一名普通的养路工,徐良成说过:“怕艰苦就当不了个好养路工”。他在45年的短暂人生中,在秦岭山中用自己30年的工作经历实践了自己“当一个人民信得过的养路工”的誓言。
(一)
徐良成是安康市汉阴县人,15岁时父亲就把他送进宁陕公路段,作了养路工。带着父辈的期望,在领导和党组织的教育下,在老班长李义远言传身教下,徐良成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他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吃大苦、耐大劳,夏天脸晒脱皮,冬天冻伤耳朵,手上打血泡,柏油烫伤肌肤,他硬是不叫苦,挺了过来。
为了保障210国道的安全畅通,在秦岭山中的漫长冬季,徐良成带领他的伙伴们除了正常的养护保畅通工作外,还肩负着高山防滑任务。他们常常冒着凛冽寒风,在零下十几度的山岭上巡迴、护路、排险。遇到风雪天车辆受阻,他们常常一路撒沙护送车队翻越平河梁。在盛夏酷暑,徐良成又带领他的伙伴们顶着炎炎烈日修补坑槽、处理路面病害。在自然灾害突兀来临之际,他们又临危抢险,不计个人报酬。徐良成常说:“路畅我荣,路阻我耻。”把以保公路畅通为己任。
1993年8月4日,一场特大暴雨,山洪袭击平河梁,把路冲得千疮百孔,造成交通阻断,受阻车辆排了几公里,大灾面前,徐良成他们奋力抢险,并腾出房子安排受阻司机乘客食宿,当他们抢通便道,恢复交通时,几百双手不停挥动告别,表达对徐良成他们的感激之情。
1994年7月21日下午6时多,当劳累了一天的道班工人已准备休息,忽然传来210国道162KM+400M处山体大塌方,石方量达1100多方。徐良成立即组织道工们奔赴塌方现场,全力以赴投入抢修。直待恢复了交通、疏导完车辆,徐良成他们才拖着疲乏的身子返回道班。可是,第二天的工作又在等着他们去做。
正因为徐良成和他的伙伴们的精心养护,这段坡陡、弯多“超期服役”的高山险路,变成了一条畅、洁、绿、美的平安大道。在每年的公路大检查中,新路道班多次被省、市公路局评为“双文明道班”。
(二)
做为一名宁陕路段的养路工,徐良成热爱这块热土,热爱自己的家乡安康,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宁陕属于安康地区,交通的发展,公路的兴衰关系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搞好我们的工作,为安康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面对西部大开发,公路做为基础产业,一定要走在前面,形势的发展,对公路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徐良成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新路道班,他对伙伴们说:“不懂科学技术,就像兔子撵摩托,赶不上趟。”徐良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遇事肯用心、动脑子、爱学习、肯钻研。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徐良成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治理油路面病害的方法和经验。补坑槽:他们是小坑大补,深坑分层,从坑中向四边分别用大中小石料、分别用不同油石依次摊铺。治翻浆:他们深挖路基,取出其中的杂物软土,然后用石头回填,再按规范层层铺料。经过一段时间行车碾压后再封面,有效扼制了高山翻浆病害的发生。为了克服高寒山区气温低、柏油石料冷却快、影响补坑槽的效果这一难题,他们用铁板加热石料然后拌合沥青,保证较长时间的高温,保证了修补效果。
徐良成不但自己学习业务知识、钻研技术,他还鼓励青工自学文化科学知识,参加自学考试、提高素质。他说:“技术不过硬,病害分不清,就养护不好路。”在他的鼓励下,道班有两名青工参加了成人自考。
随着公路养建机制改革的深化,徐良成深有感触地说:“不敬业就失业,不爱岗就下岗,停留在老观念上,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当好西部开发的排头兵。”
徐良成在养好公路的同时,响应上级号召,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兴路富工,办起了招待所、停车场、餐馆。以整洁的设施、热情周到的服务,为过往司机、旅客,为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西安美院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被誉为“像昆仑山上一棵草那样的秦岭山上的贴心人。”
(三)
安康公路管理局何全均局长对徐良成有这样一个评价:“徐良成是平河梁上永远不熄灭的篝火,秦岭山中最为忠诚的护路神。”
从徐良成1988年担任宁陕县公路段大堰沟道班班长开始,整整12年他都是事事处处带头干,吃苦在前挑重担,用自己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行动,发挥了一个班长,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果说小小的班长也有点“权”的话,那徐良成就是用这点“权”把熬沥青,洒沥青这类苦活、累活留给自己。每天早晨他起在人前,打扫卫生、开炉生火,做出工准备工作。每天下班他忙到最后,清理现场,整理工具。有时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还接着忙活。有一个大雪天,凌晨4点,县交通局一位领导驱车路过新路道班时,发现道班还有灯光,走进道班只见徐良成在屋里修链条。带伤的手还缠着纱布。县交通局领导还以为徐良成刚起床,一问才知道徐良成是看到天下了雪,想到明天平河梁坡陡路滑,于是就忙了一夜,把班上的防滑链一一修好,以保证行车安全。手上的伤就是修链条时砸破的。这充分反映了徐良成以人为本、以车为本、安全第一的服务意识。
徐良成能当好班长,是因为他关心同志,能以情感人。1990年徐良成从大堰沟道班调长坪道班,这当时是宁陕公路段的后进单位,管理混乱、生产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连换三任班长都未改变面貌。徐良成去后首先从抓思想工作入手,组织大伙学文件,倾听大家意见,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带头实干,很快班里工作有了起色。长坪道班远离城镇、生活单调、班里青工多、不善于料理个人生活,确实存在着不少困难。徐良成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动员自己妻子来道班。徐良成的妻子方喜琴带着不满5岁的女儿来到深山道班,义务为大伙做饭,帮青工拆洗被褥。平时冷冷清清的“进门一口锅,出门一把锁”的道班,一下子有了生气,有了欢乐。变成了院子花草有人管、饭菜有人做,卫生有人打扫,衣服有人缝补的“上班不锁门、进门热乎乎”的温暖大家庭。徐良成从那时起就把自己的小家庭融入到了道班的大家庭之中。他调到新路道班,妻子方喜琴随他在深山养路,而让年仅十多岁的女儿一个人在宁陕县城上学。“以路为业,以道班为家”这句口号在徐良成全家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深山道班,远离城镇,文化生活贫乏,好多道班都不通电。为了改善道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各级领导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徐良成为了改善新路道班的工作、生活条件,带领伙伴们在上级的关怀和支持下建起了小发电站。基本解决了班里用电问题。使交通部胡希捷副部长的心愿得以实现。并安装了卫星电视天线,使深山也能看到电视节目。他还自费购置了VCD,安装了程控电话,极大方便了道工们的工作和生活。他自费为道班做这做那,但他妻子住道班的房子却月月交房租,十多年为道班做饭洗衣却没领过一分钱的报酬。
安康公路局的何局长称赞说徐良成是秦岭公路的“护路神”,司机们誉徐良成和他的伙伴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在210国道这条路上徐良成和他的伙伴们演奏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他们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营救车祸,奋不顾身,为遇难遭困的司机们排忧解难。他们重义轻利、雪中送炭,交警们夸徐良成和他的伙伴是一支特殊的公路抢险突击队。
在新路道班养护段,210国道在这里转了20几道弯,是210国道的事故多发地,司机们叫做“鬼招手”。徐良成发现,许多事故是因为过往司机不熟悉地形,刹车时间过长引起刹车毂发热失灵,从而引起车祸。有一次他眼睁睁看着一辆汽车轮刹车毂冒烟,而司机毫不知晓,他连喊带追,可汽车还是撞上山崖。为了消除事故隐患,道班特意和交警队建起警示塔,写上警示标语,并接上水管免费为过往汽车加水冷却刹车毂。
平河梁上流传着“有困难找道班”。每当车祸发生,最先赶到现场的总是徐良成和他的伙伴们。由于他们的及时救助,为多少伤员争取了挽救生命的宝贵时间,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了。
(四)
2000年12月19日,徐良成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布置完道班工作,在修理铁铣把时,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疼使他跌倒在地,妻子给他端饭时发现立即扶他到床上,他断断续续的说:“头痛……不要紧……睡一下就好了。”闻讯赶来的工友们立即把他送到40公里外的县医院,然而,一切都晚了。徐良成再也没有能醒过来。
这位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秦岭的养路工,这位用45年大写人生的养路工,就这样的走了……永远的走了!青山含悲,松涛呜咽,白云低浮,水凝不流。他的工友和亲人怎能不大放悲声;老徐啊!你不该走的这么早……
直到他去世后,大家才知道他的老母自幼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他死后还留下了2.5万元的欠帐单。这样重的家庭负担,在他生前从没给组织、领导谈过。一直是自己默默的承担。
徐良成的妻子方喜琴,是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媳妇。在她身上体现出中国女性的美德,在徐良成生活上、工作上她是贤内助,救死扶伤,解困抢险时是好帮手。在徐良成去世后,她又强忍悲痛回到新路道班,继续老徐未完事业,为道工和司机们服务,其情其景,摧人泪下,令之动容。
宁陕公路段党组织多年来关心培养徐良成,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道班班长和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生前对事业的无私奉献换来了许多荣誉称号:安康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安康公路局“十佳”养路工、第三届陕西“十佳”养路工、全国交通系统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他的妻子捧着几十本荣誉证书说:“这是老徐的心血,也是老徐留下的家当。”2001年6月5日省公路局党委和省公路局作出关于开展向徐良成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公路部门以徐良成为榜样,学习徐良成的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为陕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