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哪所大学拒绝贫困生,校长就要被撤职。可眼下,助学贷款依然是——
一张未检的“船票”
岐山县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宁天柱师傅眼下遇到了无法逾越的困难。为了给今年上大四的儿子和今年考上大学的女儿解决学费问题,他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借够了一个孩子的学杂费,送女儿报了名,可儿子的那份仍无着落。无助之中,他想到了国家助学贷款,谁知,并非想像中那么容易,跑了不少部门,都没有申请到贷款。到现在,儿子还欠着他们学校去年的一半学费和今年的全部学费,女儿的生活费也是“水中望月”,有今没明。
比起宁师傅,陕西省白河县城关镇的赵公英妈妈更是窘迫和无奈。儿子于1999年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当时因为没有钱,是儿子自己去大学报名处联系,征得校方同意,方才缓交学费入了学校门。可现在大学通知,2001年前后所欠学费务必交清,否则退学。在节骨眼上,女儿今年也考上了大学,又是一番折腾,才勉强解决了住宿和学习费用,可一对子女分别欠下西北工业大学的1万3千元和培华女子大学的1万4千元,让做母亲的愁肠百结,寝食难安。尽管白河县民政局今年9月4日已向上述两所学校出具了家庭贫困,请在助学贷款上酌情考虑的证明材料,可均未得到相应支持。面对一双儿女和伤残多病的丈夫,赵公英不解:我们该怎么办?申请贷款咋就这么难?
同样困惑和无助的学生及家长在全国及我省还有很多。据一项统计显示,在全国现有的70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中,家庭困难占总数的20%-30%(约140万~210万人),而已经签定贷款合同的学生只有17万人。省教育厅贷款办负责人高辉介绍说,全省29所省属高校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21600人,占在校生的15%;学校申请后报银行的是10008人,占申请贷款人数的50%;银行核审后准发后又少了50%。
从这两组比例减缩、差异悬殊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曾经让贫困大学生绽露笑颜的国家助学贷款,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一张未检的船票。尽管省上有关部门同样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助学贷款的“步履”仍然迈得沉重异常,难以发挥其出台时的宗旨和目的。
学校并非不闻不问
西北工业大学一位负责学生管理的刘老师对记者讲,贫困大学生尽管家境差些,但绝大部分都是自强不息、有开拓精神的好学生。为此,学校积极与银行、省教育厅等部门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尽管它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具体落实起来有一定难度。按照国家规定,“助学贷款”是无息、无需担保,帮助贫困大学生渡过难关的贷款,学生毕业后数年内主动还清贷款,可银行在执行时却非得要学校出面担保。学校把此事反映到省有关部门,有关部门表示,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办,有什么问题,他们进行协调。但据了解,直至目前,此项问题还没有切实有效地解决。
银行也有银行的难
为此,记者来到工行采访。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他们也清楚,但为了降低信贷风险,不得不让学校出面担保,因而,“助学贷款”只对学校不对个人。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毕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现在大学生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是一个问题,即使找到工作了,由于专业区别或能力不同,收入水平的参差也直接关系到还贷的能力,加之大学生毕业后,还面临着结婚、买房,在规定的期限内把贷款还清可能性不大。再加上有些人不打算还贷,如此大的风险银行敢放手去做吗?银行有银行的苦衷。
缺乏责任心是关键
助学贷款实施步履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工作不主动。这是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推行艰难,高校也有责任,缺乏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心里没有学生。今年6月,国家教育部会同银行等有关部门召开了国家助学贷款会议,现在政策上的障碍应该没有了,国家贴息,呆帐冲销不追究。来自银行方面的一些问题国家从政策上都给予了解决,高校和教育部门应当更主动一些,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起贫困生助学贷款的“绿色通道”。张保庆特别强调,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们,千万别发愁,凭身份证或学生证,直接到学校报到,国家对贫困生的“绿色通道”决不会拒绝你们,哪所学校拒绝,校长就要被撤职。
但愿学校、银行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高效率运行,不要让陷入贫困的学生及其家长望眼欲穿,等得太久。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