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07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搏击商海竞风流 革命圣地写春秋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搏击商海竞风流 革命圣地写春秋

——记延安兴旺集团公司总裁刘兴旺

文/秦人 雷卫兵 图/贾惠民

陕北延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中国红色首都而蜚声海内,召引无数热血青年竞相投奔,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更把这个革命圣地推向世界,令全球为之震惊。世纪之交,在这片充满神奇魅力的热土上,新一代延安人继承了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搏击商海创新业,众志成城绘宏图,唱响了新时代的大风歌。民营企业家刘兴旺,就是这批英雄群体中的佼佼者。

——题记

刘兴旺究竟何许人也?十年前,他只是个普通的民工和管理人员,名不见经传;十年后,他已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报纸上有名儿,电视上有影儿,公众场合里他频频亮相,屡屡出彩。在延川全县乃至延安市,刘兴旺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十年拼搏,历经苦难,他终获成功。我们不妨先粗略勾勒一下刘兴旺创业奋斗的活动轨迹:

1992年,他创办了延川县永坪镇第一家个体建材门市部;

1993年,他创办了延川县第一家个体加油站;

1995年,他创办了延川县第一家最大的私营企业——兴旺综合有限责任公司;

1999年,他组建了延安兴旺集团总公司,上缴税金、生产总值、生产规模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中均居首位。

慧眼识珠 抢占商机

刘兴旺50年代后期出生于陕北一户普通农家。幼年丧母,家境贫寒,连初中都没读完就被迫辍学,走上了外出谋生之路。在建筑工地上他当过小工,在水利工程中当过民工,还干过农村广播线路管护员。不幸的遭遇,贫穷的出身,曲折的经历,使刘兴旺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造就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磨炼了他那认准事情决不回头的顽强意志。

在社会上闯荡十多年,刘兴旺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也增长了许多见识。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自强自立敢为人先,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富裕。1990年夏天,在乡建筑工程公司当了四年管理人员、三年副经理的刘兴旺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然地向总经理递交了辞呈。当时许多人感到无法理解,副经理的职位稳定轻松,薪水又高,别人还求之不得呢!

刘兴旺却不以为然,心想与其在这里四平八稳地混下去,还不如趁早自立门户寻求发展,扎扎实实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他深感党的富民政策好,应当抓住时机大干一番。在当时,个人办企业在延川县甚至延安地区尚无先例。经理的极力挽留,朋友的好心规劝,家人的激烈反对,旁人的热嘲冷讽,都丝毫不能动摇这位坚强的陕北汉子的信心。1990年底,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离职卸任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辞职后最初那段时间,由于当地创办私营企业的具体政策还不够明朗,资金的筹措也遇到许多困难,再加上项目选择尚难定位,刘兴旺也曾有过短暂的困惑与彷徨,但随之又被忙碌所冲淡。

在东奔西跑过程中,他猛然发现家乡永坪镇从公家到私人建设工程项目都比较多,建筑材料用量很大,而当地却没有一家建材商店,所需建材都靠从外地运进。他心想,凭借自己多年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熟悉情况,又与各个工程队人头熟络,在这里开一家专门经销建筑、水暖、五金材料的门市部,估计生意一定不错。

意向确定后,刘兴旺马不停蹄地抓紧筹措资金。他走亲访友,东求西借,磨破了鞋底,说尽了好话,执着一念,痴心不改。1992年,刘兴旺终于迈出了人生历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以5万元作底创办了永坪镇第一家五金、交电、建筑材料个体商店。

刘兴旺喜上眉梢没过多久,销售问题很快又给他增添了新的愁绪。店里的建筑材料缺乏价格优势,无法与工地从西安直接进料相比,销售遇到了困难。刘兴旺心如火燎,立即身背干粮,北上榆林、内蒙,南下西安、渭南,东渡黄河到山西、河北,满世界地考察建筑材料市场。他累了,长途汽车上睡一觉;饿了,掏出干馍啃两口;渴了,就地喝上几口自来水。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到处留下他组织货源的足迹,延川、子长、矿区的建筑工地,到处留下了他推销建材的身影。

人贵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刘兴旺提供的建材终于以质优价廉和服务周到打开了销路,并在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开办建材门市当年,销售收入高达200多万元,纯盈利超过17万元,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商海踏浪的成功,不仅坚定了刘兴旺他搏击市场的信心,更激发了他大展宏图的强烈欲望。

多轮驱动 全面发展

在刘兴旺的生命档案里,从来没有“知足”、“安分”的字眼。按说拥有17万元,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陕北农民来说的确相当可观,但刘兴旺却在雄心勃勃地思索这样的问题;17万元收益仅仅是起跑线,我必须义无反顾地从此冲向更高的目标。市场变幻莫测,只有广开门路,多轮驱动,全面发展,才能在商海中永立潮头。

1992年,刘兴旺开始进军建筑业,创办了兴旺建筑施工队。起步阶段,他只承揽到延长油矿的零星工程,从第二年起便连续承建大型建筑工程,在延川地方建筑业中异军突起。兴旺建筑施工队承建的工程项目以进度快、质量高、服务好而著称,深受建设单位的好评。

1993年,刘兴旺又以敏锐的眼光瞅准了210国道永坪段加油站稀少的商机,顿时萌生了投资加油站的念头。为了筹措50万元的建站资金,他再一次厚着脸皮求亲友,跑银行,软磨硬泡,费尽口舌,最后真诚感动了“上帝”,全县第一家个体加油站在董家寺村建成开业了。刘兴旺加油站出手不凡,首先打出了优质服务牌,计量准确,操作规范,服务热情周到,对过往司机又递热茶又端水,与当地一些国营加油站冷冰冰的态度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使来此加油的车辆经常川流不息。当年,他的加油站就盈利30多万元,不但还清了借贷款,还缴税10多万元,安排了12名待业青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次次地创业,一次次的成功,刘兴旺胆大更大了,信心更足了。从1994年起,他接着创办了集餐饮、住宿、停车、修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既方便了过往司机,又培育了新的收入增长点。他不断拓宽业务领域,滚动发展,又相继开办了第二个加油站和水泥预制厂、木材加工厂,组建了石油汽车运输队。在此基础上,刘兴旺于1995年正式组建了延川县兴旺综合有限公司,资产达300多万元。他的公司先后承建了当地供水、市政、技改土建工程以及桥梁、教学楼、商住楼等一大批建筑工程项目,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私营企业和纳税大户,声名远扬。

为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向生产经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强市场竞争应变能力,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步伐,1999年11月,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刘兴旺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与延川几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资产的企业组建了延安兴旺集团总公司。现在总公司旗下拥有兴旺综合有限公司、永坪供水公司、延川市政建筑材料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承建与开发、建材配套供应、汽车运输与修理、水泥预制、工业与生活供水以及住宿、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民营企业。现有固定资产1500万元,累计上缴税金近40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500多名,继续保持着延川县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上缴税金、生产总值、生产规模等多项第一的记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最初起步时短暂的单一经营,到后来多轮联动全面发展,刘兴旺仅仅用了七年时间,就创造了他的企业王国,实现了他奇迹般的梦想。毫无疑问,他的前路无止境。

科学管理 以人为本

随着事业的不断拓展,刘兴旺的摊子越铺越大,人员越来越多,但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的相对滞后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1997年,兴旺公司的困难接踵而来,经济效益出现滑坡,流动资金无法流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大家辛苦劳作一年没有盈余,各种灾难随之而来。一向豁达乐观的刘兴旺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与思索之中。

他的头脑慢慢清醒过来,对于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渐渐理出了头绪,一套强化科学管理的方案已初步形成。他认为,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和管理。他先从自身做起,抓紧一切时间自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知识,随时随地向学有所长者请教,他的衣兜里时常装着管理书刊,一有空闲就翻看几页。刘兴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勤奋好学,思想敏锐,悟性极好。他开始摒弃家族式的粗放的管理方式,先后高薪聘请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精英人才加盟,加强企业科学管理。他一步一步理顺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公司运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而且做到有据可依。与此同时,刘兴旺加大了职工培训力度,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为了发挥党群组织的重要作用,1998年11月,兴旺综合有限公司在全县民营企业中首家组建了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建立了科学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公司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企业文化,造就有道德、有理想、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公司每年订阅20多种报刊方便职工学习阅览,定期更新黑板报表扬好人好事。购置影碟机和象棋、扑克等文体用品,还建立职工文化活动室,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2000年5月在全县“5·23”文艺调演活动中,兴旺公司的节目荣获了优秀演出奖,为企业增添了光彩,大大鼓舞了队伍士气,振奋了职工精神。

情系桑梓 回报社会

刘兴旺在回顾自己发展经历时感慨地说:“我真心感谢党的富民政策,使我由一名贫困辍学少年成长为一民营企业家。”刘兴旺的企业在发展壮大,他成了当地最早富裕起来的一批人,但他深知这是改革开放给他带来的发展机遇,是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们关心支持的结果。面对不少还处在贫困生活中的乡亲,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至少要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回报家乡和社会。

1993年、1994年两年间,刘兴旺先后给延川县永坪镇小学、高家屯小学和永坪中学分别捐款5000元、3000元、5000元,用于增加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帮助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由于当地经济比较落后,乡政府和地方法庭运转经费有点紧张,刘兴旺闻讯后二话没说,给高家屯乡捐款1万元,资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给永坪法庭建设资助1.2万元,又赞助法制宣传活动资助3000元。永坪公安派出所装备太差,却又无力改善,刘兴旺便很快给更新了一辆北京吉普车,便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努力改善当地治安状况,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995年,刘兴旺投资13万元,在董家寺村修建了一座渡桥,解决了长期以来乡亲们过河难、行路难的问题,使他们实实在在地得益受惠,也给当地生产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996年、1997年,刘兴旺两次捐款近1万元资助永坪镇的小城镇建设。1998年,他毅然投资15万元,给董家寺村捐建了一所兴旺希望小学,彻底改变了这所农村小学的面貌,为家乡育人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还有一次,有关方面筹拍宣传本县优秀民办教师的电视剧,资金还有不小缺口,刘兴旺及时拿出2万元予以赞助,保证了拍片宣传的顺利完成。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后,刘兴旺两次捐款6000元表达了对灾区同胞的一片爱心。担任延川县工商联合会会长后,为解决活动经费之不足,他多次资助累计达3万元之多。对于农村中一些贫困、求急的亲友、农户,刘兴旺都能伸出援手,小额资助不计其数。

据粗略统计,几年来,刘兴旺扶贫帮困、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高达100多万元,充分表现了他致富不忘乡亲的高尚品德。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施好善的优良传统,在他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刘兴旺的善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一致赞誉。

为了把帮贫扶困工作做得更扎实,刘兴旺还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先后把十多户困难家庭的子女安排到自己所办的企业工作,使这些农户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们对他十分感激,他却淡淡地说:“我也是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光自己富裕了心里很不踏实,只有帮助大家走向共同富裕才是我最终的理想和愿望。”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一位黄土地上闯出来的民营企业家的真实感性和高尚品德。

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刘兴旺成了闻名遐迩的明星企业家,他的企业集团也随之成为众多媒体追逐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亮点。他的创业历程和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延安日报》和延安电视台多次报道,他的奋斗业绩更被收入1999年度《陕西年鉴》,载入永恒的地方史册。

四十出头的刘兴旺现已鬓发花白,有人劝他去焗油,他半是玩笑半是真地说,我要让全体职工从我的花发上懂得创业发展的艰辛。是的,刘兴旺为了他的企业付出的太多太多,但人民和社会没有忘记他,他为此而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他先后被评为延川县和延安市的“优秀私营企业家”,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会长和高家屯乡副乡长。1998年他又获得了“延安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95年,刘兴旺的企业被评为延川县纳税大户,受到县政府的表彰和嘉奖;1996年荣获延安市政府授予的“先进私营企业”称号;1997年又被命名为全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998年,企业上缴税金185万元,荣登全市私营企业纳税排行榜首位,获得重奖6.5万元;1999年被评为省级“双一级企业”;2000年上半年再次荣获延安市“明星私营企业”荣誉称号。省、市、县各级领导多次亲临公司视察指导工作,给刘兴旺和企业全体职工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激励着他们不断创新。

从当年贫穷的农村青年到如今响当当的私企老总,从开办建材门市起步到经营综合性集团公司,刘兴旺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洒满了汗水,然而他的生命乐章里留下了许多最精彩的音符,令人叹为观止。

展望兴旺企业集团的未来,刘总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要眼睛向外,把业务扩展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去,为发展革命老区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一位真正的陕北汉子、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的新世纪宣言。我们相信,敢为天下先、追求无止境的刘总一定会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率领他的企业“航母”,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以新的辉煌业绩迎接明天更加灿烂的太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