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11日

陕西工人报社会经纬 吴小莉大陆有个家 发挥科技优势 再造山川秀美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社会经纬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社会经纬
04

吴小莉大陆有个家

□文/李琳

近日,记者辗转两千余里赶到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首次独家采访了吴小莉在大陆的家,走进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旷世传奇故事。

吴小莉惊露家底 新昌县紧急寻人

1998年3月19日,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特意点名让吴小莉发问:“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广播。”朱镕基总理的点名,让吴小莉一夜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正是吴小莉的提问,使朱总理留下激昂的宣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不久,江泽民主席也点了吴小莉的名。

1998年11月15日,在吉隆坡一次国际会议上,当江主席步入会场看见吴小莉后,笑说:“吴小莉,吴小莉,现在成了有名人物了。”吴小莉激动地说:“谢谢主席!”

随着吴小莉知名度的提高,她主持的节目《小莉看世界》也成为凤凰卫视台的金牌节目。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中许多人模仿吴小莉,也加快了语速,剪短了头发。

对于传媒明星吴小莉,许多人想知道她是哪里人。1998年年底,当国内一位新闻记者采访她时,吴小莉浅浅笑道:“我出生在台湾省,祖籍浙江省新昌县,父亲是1949年去台湾的一个大兵。母亲是正宗的台湾人。”

消息传到浙江省新昌县,正在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的时任县委书记范学堪惊问在座的常委们:“吴小莉说她是新昌人,你们知不知道她老家在哪里吗?”

众人都说不知道。范书记当即决定:紧急寻找吴小莉的亲人。

任务交给了新昌县侨办。

经过一个多月的拉网式查寻,新昌县侨办终于找到了吴小莉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吴伯定及她仍健在的妈妈陈梅娥,知道了吴家生死离别的感人故事。

吴父当兵去无踪 吴母独守四十年

吴小莉的父亲叫吴振华,1926年出生在新昌县长征乡新任村。新任村地处浙江省东部的天姆山下,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吴振华兄弟二人,他老大。

1945年春天,19岁的吴振华与邻村大他3岁的村姑陈梅娥结了婚。婚后,世代家贫的吴振华不甘贫困,与妻子相商外出当兵,得到同意。当年秋天,恰逢新任村一位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学员吴绍伯在国民党杭州某部升任团长,回乡祭祖,说想招几位贴身的老乡去当兵。

吴振华第一个报了名。离村当晚,吴振华手拉住身怀重孕的妻子,无语哽咽。陈梅娥劝道:“家中父母有我照顾,你安心去吧。”3个月后,陈梅娥生下一个儿子。吴振华从军营写信给儿子起名“吴伯定”,并说不久将回家看望母子。陈梅娥不识字,找人给丈夫写了封回信,让他安心工作,不要操家里的心,她会把孩子养大的。

岂料,吴振华从此杳无黄鹤。一年后,一同到杭州当兵的几个人逃回了村,有的说吴振华战死在杭州市郊,有的说他随部队去了台湾。不见了丈夫,年仅23岁的陈梅娥大哭了一场后,领着年仅一岁的儿子,侍奉着年迈的公婆,吃糠咽菜,撑起了吴家。

解放后,见陈梅娥生活困难,曾有人劝她再嫁一家,说吴振华不知生死,她没必要为他独守空房。陈梅娥不同意,说:“人活一个‘信’,我答应了振华给他赡养老小,今生今世不管他是生是死,我都要为他守着这个家。”

艰辛的岁月在磨难中慢慢熬过。陈梅娥黑发变白,儿子吴伯定长大成人。

1973年春天,27岁的吴伯定在母亲操劳下,与邻村的梁秋姣结了婚。婚后,梁秋姣知道婆母独守空房的感人故事后,对她尊敬有加。不久,梁秋姣生下两个儿子吴越峰和吴越明。苦尽甘来的陈梅娥带着两个孙子,在儿媳的孝敬下幸福地生活着。只是,逢年过节,老人总要独自到屋后的山上,心里默默地念道:“振华,你在哪里啊?”

台湾娶妻又得女 回乡含泪跪恩人

吴振华在台湾。

1948年,国民党兵败后,吴振华随军漂泊到了台湾。刚开始几年,他思念着家乡的妻儿,积攒钱财,希望早日返回大陆。后来,两岸关系并不见有宽松的迹象,吴振华结识了军营附近一位卖冰的姑娘吴秋锦并与之结了婚,生下了吴小莉姐妹6人。

关于父母的婚恋故事,吴小莉曾在文章中写道:

父亲是1949年到台湾的浙江大兵,母亲是早几代祖先从闽甫移民台中的台湾姑娘。我父母都姓吴,不过一个是浙江吴姓,一个是台湾台中吴氏。

那年,父亲扎营台中。母亲家中经营冰店,她年轻时帮忙做生意,更是有名的“冰店西施”。父母的这段恋爱故事就从吃冰开始,但是恋情真正有突破,是父亲孝顺的品德征服了外婆。从此,母亲这位千金小姐,就随父亲东奔西跑,最后来到了台北。

母亲的努力除了在做称职的家庭主妇外,也表现在她学习台北的生活上,因为抗日战争正是母亲的求学期,她的基础教育是日语,所以她的日语比台语好,台语又比国语好。小时,我常看她闲时拿着报纸,一个字一个字努力地认,认不清的就问我们。现在的母亲早就能看懂整篇报道,还能和父亲讨论国家大事。

俗话说:“选媳妇先看丈母娘。”因为做女儿一旦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和丈母娘的行为模式可能会八九不离十。

我一直不愿认可这句话,因为在我家,一向是严母慈父,母亲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换句话说,就是扮黑脸。

儿时的我,认为母亲太过唠叨,脾气又坏,说什么我也不愿以后长大了像母亲。但当年龄渐长,却发现“有其母必有其女”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有些事,不论好坏,你都得照单全收,因为那是母女天性。例如我的职业病,对人的好奇心,和许多事都勇于尝试的胆量,原来都是遗传。

吴小莉排行老五,上面有四个姐姐。大姐长吴小莉足足15岁,结婚时,小莉还是她的花童。二姐的女儿只比吴小莉小9岁。吴小莉5岁时,父母不小心又为她添了个妹妹。自此,家中再加上妻子,正好是“七仙女”。吴振华美其名为女生宿舍的“舍监”。

当年的吴小莉6姐妹和母亲哪里知道,她们这位整日笑呵呵的“舍监”心中藏了一个那么大的秘密。他内心时时忆起海峡对岸的妻儿:你们还好吧?

1989年,两岸通邮后,吴振华从一同乡那里了解到:陈梅娥仍活着,守身如玉40年,儿子也已长大成人,结婚得子。

这个消息令吴振华倍感震惊和不安。当时,从部队退役后在台湾故宫博物馆作公务员的吴振华已经63岁了,多年的沧桑仍止不住老人滚滚而下的泪水。老人立即含泪修书一封急寄妻子陈梅娥,告诉她他在台湾一切都好。接到丈夫的信,陈梅娥喜极而泣:独守苦盼了40年的丈夫终于有了消息。

陈梅娥让儿子给父亲回了一封信,说她和家人都好,并随信寄了一张全家合影,开始扳住指头数日子盼丈夫早归。

然而时隔不久,丈夫的第二封信让满怀希望的陈梅娥陷入了无比伤心的失落之中。

原来,吴振华得知大陆妻儿的消息后并没有把它告诉吴秋锦。他实在不愿一下子打破一家人几十年的平静生活,可又不得不做。在收到大陆妻儿一家人的照片后,吴振华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午夜,拿着照片,一五一十地把照片上的人介绍给了妻子吴秋锦。

吴秋锦哭了。这位美丽而善良的台湾主妇为那位在大陆独守了40年空房的陈大姐的执著坚强而感动。她催丈夫给陈大姐去信说明情况,并召集6个女儿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且特意与丈夫和最有出息、长得也最漂亮、从台湾辅仁大学刚毕业、头戴博士帽的五女儿吴小丽一起照了一张相,让丈夫将照片随信寄到了大陆。

几十年都独自一人撑过来的陈梅娥是位刚强的女性,尽管对丈夫心存艾怨,但短暂的失落之后,她看到丈夫在台湾又过了一大家子人,6个女儿一个比一个漂亮,也止不住真心地为丈夫祝福: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高兴。

最高兴的要数吴伯定了。这位年过不惑的汉子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从未谋面的父亲还活着,他在台湾还有个妈妈,一下子又出来了6个妹妹!在母亲口述下,吴伯定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思念之情后,真诚邀请父亲在适当的时候,带着台湾的妈妈和妹妹们能回到新昌老家。

大半生漂泊他乡的吴振华,对妻儿能够理解并原谅自己感动不已,这位在台湾一直希望能有个儿子的老人,从此对自己在大陆失而复得的儿子,疼爱有加并视为知己,有要事必和儿子商量并让他帮助拿定主意。

不久,大学毕业后的吴小莉,面临当空姐或从事新闻工作的就业选择。小莉想当记者,吴振华希望女儿当空姐。父女俩争执不下,老人给大陆的儿子写信讨主意。吴伯定给父亲回信说,干什么工作需要妹妹小莉做而不是父亲去做,所以应尊重妹妹的选择。

吴振华采纳了儿子的建议,让女儿小莉应聘到台湾“华视”电台当了一名记者。

1990年5月初,从台湾故宫博物馆退休后,吴振华携妻子吴秋锦踏上了回乡之路。

当时,参加工作不久的小莉尚没有名气,正为每天找不到新闻线索制作节目而苦恼,但她得知父亲要带母亲回老家探亲时,还是把他们送到了台湾桃园机场,还从包内掏出一盒精致的点心,交给父亲说:“爸爸,请你把它带给我大妈吃。”

那一刻,吴振华两眼泪水盈盈,他接过点心,对这位自幼善解人意的五女儿说了声:“谢谢。”

终于到家了。踏进梦中不知回了多少次的天井院,抬头看见陈梅娥正站在院中抹眼泪,吴振华上前紧走几步,“扑嗵”一声双腿跪在了她面前:“梅娥,你受苦啦!”白发苍苍的陈梅娥搀起丈夫,与之抱头痛哭:“你还好吧。”

吴秋锦被眼前这生死重逢场面,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轻轻走上前,对着陈梅娥深深鞠了个躬:“大姐,你受苦啦!”

陈梅娥拉住吴秋锦的双手走进了屋,又让座,又端茶,说:“这么多年,谢谢你代我照顾了振华。”说完,叫过儿子吴伯定。吴伯定领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先拜见过父亲,又拜见了吴秋锦:“妈妈好!”面对陌生的大儿子一家人,吴秋锦笑了:“我6个孩子都是女儿,这下好了,我也有了儿子,也有了孙子!”

午饭摆了满满一桌子,全是吴振华喜欢吃的家乡菜。陈梅娥特意让儿子拿出那坛绍兴老酒,给父亲和台湾妈妈各倒了一杯。吴振华端酒先敬陈梅娥,并掏出女儿小莉买的那盒点心。陈梅娥拿着女儿吴小莉孝敬自己的点心,心想:这一定是位漂亮的乖女儿。

晚饭后,吴振华把从台湾特意订做的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和手表亲自戴给了陈梅娥,再表愧疚之情,并说想让吴秋锦一人回台湾,他在家住一段时间,以弥补这几十年对家人的欠缺。

陈梅娥立即打断了丈夫的话,对他说:“几十年我一个人生活习惯了,儿子和家人也都习惯了,吴妹妹和台湾的孩子们不能没有你!从今后,咱们姐弟相称,你和吴妹妹把我当成姐姐就行了。”

陈梅娥说完,吴秋锦深情地叫了声“姐姐”,再也抑止不住了汹涌而下的泪水。事后,吴小莉从母亲那里知道了陈梅娥的深情大义后,也感动得热泪滂沱。

这也是她后来成名后为什么非要执意回老家看望陈大妈的真心所在。

小莉回乡拜老母 亲人相聚笑满堂

1993年7月,吴小莉从台湾到香港卫视中文台,不久,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经过凤凰涅磐的努力苦练,逐渐在大陆和港台走红。

吴小莉是个孝顺囡女,身在香港的她虽然全世界各地跑着采访,但每到星期天,必要给台湾家中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1999年秋天,吴小莉到杭州签名售书,在一个星期天的夜晚,她又打通了台湾家中的电话。父亲吴振华得知女儿在杭州时,激动地说:“小莉,回新昌老家看看你大妈,看看你哥哥。”小莉说:“行。”但由于时间太匆忙,那次终于没能成行。这让小莉遗憾了好一阵子。实际上,自从到香港凤凰卫视后,每次到大陆内地采访,吴小莉总想找机会回新昌老家看望那未曾谋面的妈妈和一大家子亲人们。

老家的人也盼望吴小莉能回家看看。尤其是吴伯定,每每在电视上或报纸上,看到妹妹吴小莉的报道,总要说给家人,并时常教育两个孩子:“好好向你们的小莉姑姑学习。”

吴伯定是位老实巴脚的农民,不喜欢张扬。1998年两会期间,妹妹吴小莉被朱镕基总理点名采访后,村里人曾相互赞羡道:“看看人家香港的女记者吴小莉,多漂亮多有才华。”吴伯定听在耳里,喜在心里,但没有说出:“吴小莉其实就是我的妹妹。”他不说,也不许家人向外说。

直到新昌县的领导找到家再三询问,吴伯定才亮出了家底。这一下新任村的乡亲们高兴得快要疯了:噢噢,吴小莉原来是咱的小老乡啊,什么时间请她回村里一趟,当面让她主持个节目看看,那才过瘾呢!

吴伯定给妹妹写了一封信,说出了乡亲们盼望能见她一眼的愿望。乡亲们得知吴伯定给妹妹写信,特意把小村庄的山山水水拍了许多照片让他随信寄给了吴小莉。

吴小莉非常感动,她给哥哥回信写道:“哥,我一定回家看望乡亲们,看望妈妈和你,看望嫂嫂和孩子们。”吴伯定把妹妹的信让乡亲们看,看得乡亲们心里更焦急:小莉光说回家,她什么时间回来呢?

新昌的乡亲们终于盼来了吴小莉。

2000年10月,新昌县举办旅游节,向吴小莉发出邀请。吴小莉决定回家。

10月9日,吴小莉向凤凰卫视中文台老总刘长乐请假,说想回老家看看。虽然当时台里节目制作正紧张,刘总还是批给吴小莉2天假,并开玩笑说:“小莉,你可从没因为私事请过假啊。怎么?这么大姑娘了还想家啊”。

随后,刘总希望小莉能顺便回老家制作一个反映中国山村的节目,被吴小莉一口回绝:“回家就是回家,只看亲人不工作。”刘长乐笑了,他真想不到吴小莉,这位工作起来可以一通宵不睡觉,一整天不吃饭的女强人,对老家是如此的眷恋。

请到假后,吴小莉立即给父亲打电话,说想和他一起回老家看看。已经74岁的吴振华听说女儿要和他一起回老家,激动得只说了句“小莉,爸爸的好闺女”,便再也说不出了话。

吴小莉和父亲约定相见西湖边。

2000年10月11日中午,吴小莉从香港飞抵杭州机场。见到了先期到达的父亲吴振华。父女俩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小莉甜甜地说:“见到爸爸,就到家了。”

展现在乡亲们面前的吴小莉,一身淡红色的薄线衫外套,衬托着她白皙的皮肤,脸上洋溢着浓浓的春意,完全是一个清丽可人的女孩儿。比起电视上很多时候的剑拨弩张,她的笑容和语气宛苦邻家的女孩儿的谦虚和随和。走进故乡的吴小莉更靓更美,将青春的光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秋光艳艳,碧水盈盈。在杭州西子湖畔稍作停留后,吴小莉便急不可待地随父亲乘车到了新昌。一路上,吴小莉紧挨着父亲,兴奋得忘了疲倦,非要跟父亲学几句新昌老家的话。吴振华老人就当起了老师,教女儿学说:“格(我)是新昌的奈(囡)。”

吴伯定的大儿子吴越峰已经结婚,在新昌县城盖有房子。听说父亲和妹妹要回来,吴伯定和妻子早早地来到县城大儿子的家,站在门口等。

傍晚18时,吴小莉和父亲终于到了新昌,一下车,就被亲人们拥进了家中。

吴伯定的两个儿子吴越峰和吴越明分别见过爷爷和姑姑后,腼腆地坐在那里很侷促。吴小莉不愧是个见过世面的大牌记者,她先冲吴越明说:“孩子,多大岁了?”吴越明见大不了自己几岁的姑姑如此问自己,不由笑出了声:“姑姑,我今年虚岁25,浙江工业大学刚毕业,分配到宁波一家单位。”

吴小莉冲着二侄子说:“不错不错,吴家又出了一个大学生。”正说着话,突然回过头问大侄子:“越峰,你爸在信中说你会算卦?来,给姑姑算一卦。”

28岁的吴越峰笑着摘下墨镜说:“小莉姑姑果然名不虚传,什么事都瞒不了你。都说你长得漂亮,可惜,我看不到。”

自幼双目失明的吴越峰,虽然没上过学,可极聪明,什么事只听一遍就能记下。结婚后,他自筹资金和妻子一起办了个羊毛衫加工厂,效益不错。厂子由妻子管理,他平日无事,便给人掐八字算卦。

吴小莉见大侄子不肯给自己算卦,又问她工厂的事。吴越峰说:“我现在是给别人加工羊毛衫,没有自己的商标品牌。姑,有人建议我给羊毛衫起个‘小莉’牌商标,你说好吗?”吴小莉想不到,眼睛看不见的大侄儿,如此有商业头脑,就公事公办地说:“不合适。峰,记住,不要打着姑姑‘吴小莉’的名字,向当地政府要求办任何事,不要沾‘吴小莉’三个字半点光。你知道,姑姑的名字是大家捧红的,当属于大家,不是咱吴家私有的。”

向记者回忆起吴小莉这番话时,吴越峰动情地说:“姑姑说得对,人要靠自己。我下一步准备再筹些资金,申请个‘吴家’牌羊毛衫商标,大干一场!”

一家人说着话,吴伯定的妻子梁秋姣早把饭做好了。晚饭是家乡特产芋饺、春饼。吴小莉第一次吃到这些好吃的食物,直吃得眉开眼笑,不停地夸嫂嫂:“嫂,你真能干!”

50岁的梁秋姣是位农村妇女,未见吴小莉时心想妹妹一个大名人,架子一定小不了,待见到吴小莉如此随和,又不停地亲热地叫她“嫂嫂”,她心里乐开了花,竟然和小姑开起了玩笑:“小莉,都说妹夫长得挺帅的,你怎么不把他带回来看看。”吴小莉笑着说:“他本要来的,听说嫂嫂太厉害,就不敢来了。”笑完,吴小莉一本正经地问梁秋姣道:“嫂,你告诉我,你和哥哥结婚后就吃了什么,怎么一连生了两个男孩?”

梁秋姣说:“当时家里还很穷,哪顾上挑捡食物啊,农村的粗茶淡饭,吃饱就不错了。怎的小莉,你刚结婚就也想要男孩了?”

“男孩不好吗?”吴小莉问嫂嫂。

“其实,女孩比男孩好,看你多长咱吴家的志气!”梁秋姣一句话说得公爹吴振华哈哈大笑起来。

听见一屋子的人都在笑,吴越峰4岁的儿子吴豪君巅巅地跑到吴小莉跟前,甜甜地叫了声:“姑奶奶好!”

一下子长了两辈,高兴得吴小莉一把抱起小豪君,掏出1500元人民币给孩子,自己也孩子似地说:“噢,我可有孙子啦!”说完,吴小莉突然想起什么似地问吴伯定:“哥,你怎么不把妈妈也带到县城哩?”吴伯定说:“妈妈也想来,可她怕晕车,在村里等你哩。”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知不觉,已是夜里23时,小莉依依不舍地走出家门,随父回宾馆休息。路上,个子略高的小莉把右手搭在父亲肩上,用嗲嗲的台湾方言喊着“把把(爸爸)”,让随行的人们齐声夸小莉真孝顺。

第二天一大早,吴小莉和父亲在哥嫂一家人的陪同下,乘车回到了30公里外的新任村。到了村口,吴小莉走下车,向迎接她的全村老少爷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大方地和围上来的亲戚们握完手,在父亲的指点下,径直走到77岁的陈梅娥老人面前,掏出2000元人民币放在老人手中,深情地叫了一声:“妈妈,我是您的女儿小莉。”

陈梅娥老人今年77岁,个子不高的她,眼不聋耳不花,身体硬朗。采访时,老大娘双手捧着吴小莉的照片,告诉记者:“这孩子太好啦,太懂事了,那么大一个名人,也不嫌弃我这个老婆子。”

陈梅娥拉住小莉的手,一步一步走回了天井院老家。吴小莉站在魂牵梦绕的院内,对父亲说:“爸爸,这就是家吧!我回家啦!”

吴振华老人轻轻拍着女儿的肩膀,说:“孩子,这就是家,这里有你的妈妈,有你的哥哥……”

午饭是陈梅娥老人亲自下的厨。一家人四世同堂围坐在老屋内,浓浓的亲情像缓缓升起的饭菜的馨香,久久地缠绕在众人的心头。陈梅娥不停地让小莉吃菜,而吴小莉却不时夹起菜放在老人面前,说:“妈妈,您吃呀。”嫂子梁秋姣发现妹子喜欢吃臭豆腐,边给她夹菜边说:“小莉,等你走时,我给你包一大包带回去。”

吃罢午饭,小莉提出一家人照了个合影后,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千年古刹新昌大佛寺。走进寺内,一棵造型奇特的树吸引了小莉。这是一棵已有300余年树龄的紫薇树,又名吉祥树,每年8至9月份开花,花呈紫红色。小莉高兴地说,我是9月份出生的,我又喜欢紫色,那就让我认养这棵树吧,以后我会来新昌看它的。

合手虔诚向佛的小莉,认养完树,走到大佛寺内号称“江南第一大佛”的巨大金石佛前,说要代台湾的妈妈许个愿。有人问许了什么愿,小莉扬扬手腕上那串父母赠的、一直伴随着她的佛珠,认真地说,出于爱心,与家人有关,不能说,一说出去就不灵了。

吃不完的家乡饭,道不完的家乡情。2天的短暂时间转眼过去了,吴小莉和父亲就要返回了。大妈领着一家人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小莉和父亲更是恋恋惜别。突然,小孙子吴豪君跑到小莉跟前,双手拉住她的衣角哭起来:“姑奶奶,我不让你走!”小莉人眼圈也红了,她俯身拍拍侄孙的头,轻声说:“乖,不哭,姑奶还会回来的。”

小豪君终于不哭了,送行的人群中有人问:“小莉,你说咱家乡什么好?”吴小莉笑道:“家乡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人情好、大佛好。”

小莉一句话,说得家人都笑了。笑声中,陈梅娥老太太说:“看看俺小莉,口真甜!”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必究。)

图片说明:吴小莉和爸爸(左三)、及大陆的妈妈(左一)、哥哥(右二)、嫂嫂(右三)、二侄儿(右一)、侄孙等合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