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批评少些“大锅话”
批评,在当今可算得上是一件难事和稀罕事。这种难,表现在某级别或某个层次的干部之间的批评、上级领导对下级领导的批评上,尤为明显和突出。
就是在某级别的干部之间、上下级领导之间的稀有的批评中,也基本上是泛指类的“大锅话”。譬如,讲在会上、写在纸(文件)上的对同级、对下级的批评,虽然一二三四罗列清楚或是洋洋洒洒篇幅不少,但认真听仔细看,几乎都是用公款大吃大喝、借考察调研之机游山玩水之类的大话套话空话。对此,听者是不会往心里去的,即使存在类似问题的单位和干部,也不会自觉“对号入座”引以为戒的。因为这些“大锅话”,是用在任何地方、单位或在何种场合,说起来都无所顾忌、得罪不了任何人、听起来无任何不舒服,都以为是说别处说他人的“批评”的“通用语”,而非具体指某单位某个人,即使指名道姓一般也指的是死老虎。要不然,媒体怎能将某省级领导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下属一干部,违反会议纪律开会时高声用手机通话之事,当成稀罕事大肆宣传呢?
这种批评“大锅话”,在大会上、文件上常听常见,在小会上以至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也非个别。这种“大锅话”式的所谓批评,距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有相当差异的,是起不到应有作用的,是当矫正的。
我想,如果干部之间的批评,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互助,能象领导对百姓,干部对工人、农民的批评那样,当面锣对面鼓、一是一二是二,被批评者听的具体明了,知晓错在哪里、从何改起的话,不但批评的“大锅话”会减少以至逐渐消失,而且也能使批评真正发挥效用。 ■魏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