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及其它
□陆桂林
马年到了,缘于“马”,笔者想到了“拍马屁”之类。
“拍马屁”是现代人的口语,意为谄媚奉承、讨好巴结。然而,当初的“拍马屁”却是真的在马屁股上拍。我国古代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善于骑马,车马相遇时,人们看到好马,总喜欢在对方的马屁上拍拍,这不仅是赞赏对方的马好,而且也是对马主人的夸奖。后来,人们一见到有权有势或有所求助的人,不管他骑的是好马还是坏马,都连忙跑过去一边拍马屁,一边连声称赞“好马,好马”!让马的主人心里感到高兴舒服,对拍马的人产生好感。这样,你求他帮忙办事就容易多了。今天,拍马者已把当权者当作马来拍。被拍者经一拍之后,同样变得温顺驯服,可供你驱使和摆布了。
“拍马”者,不仅在马屁上下功夫,还在人头上做文章,那就是“戴高帽子”。
早在战国初期《墨子·公盂》中就有“戴高帽子”的记载,昔齐恒公,高冠(高帽子)博带,以治其国。从古装戏中看,戴高帽子的皇帝和大臣贵族,比比皆是。不过只有权贵和上层人物才有资格戴,黎民百姓与它无缘。发展到后来,有人就用它作“拍马屁”的手段来奉承人,达到个人渔利的目的。古有一则笑话曾对此作了典型的描绘:有位在京做官的学生向老师告别,老师劝诫他出外做官要谨慎行事。那学生说:“我备有高帽子一百顶,见人就送他一顶。”老师听了大怒:“我们读书人要以诚待人,怎么能阿谀奉承:虚情假意呢?”学生连忙奉承道:“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高兴得点头笑了。那学生后来对人说:“我的高帽子,只有九十九顶了!”那一顶当然是给老师戴上了。
凡爱“拍马屁”、“戴高帽子”的,又多是喜欢“吹牛皮”的人。“吹牛皮”原来是古黄河上游的人,将牛皮吹足气,当筏子渡河用的。现在,人们又把“吹牛”“拍马”粘连在一起,引渡成为吹嘘自己、奉承别人的代名词。诸如,上级要政绩,下级就得“吹”。“牛”吹得越大,官也就升得越高。因此,吹吹拍拍成了某些人的关系学。其实,吹牛的“牛”,拍马的“马”,“牛马”都是畜性,有人格的人,何苦“当牛作马”受人吹拍,戴着“高帽子”供人驱使、为人效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