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科技为桑蚕农插上致富翅膀
——安康市蚕桑站扶持桑蚕户记事
地处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气候温和,栽桑养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近年来安康市蚕桑站紧紧依靠科技这第一生产力,狠抓养蚕配套技术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市兴桑养蚕达23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40%,有万余名职工从事蚕茧收烘和丝绸加工,茧丝绸产品出口占全省80%以上。2001年全市养蚕发种41万张,平均张产32.17公斤,蚕茧总重1319.1万公斤,均价15元/公斤,农民蚕桑综合收入2.0亿元,创历史第二个高产年。兴桑养蚕不仅与广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关系到丝绸工业的发展和财政增收。安康市蚕桑站在站长张京国的带领下,站里技术骨干长年坚持深入农村蹲点示范,搞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使全市养蚕户走出了一条以科技进步促产业升级的脱贫致富路。
积极引进推广良桑新品种,实现桑园优质高产
全市有60万亩桑园,但有50%属于品种退化,产叶量低,叶质差的低产桑园,平均单株产叶量0.5公斤,亩桑养蚕0.7张,亩桑产茧20公斤,桑树资源衰败,效益低微,后劲不足,是制约蚕桑生产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安康市蚕桑站作为一个为蚕桑生产服务的科技推广单位,为解决这一落后现象,决定以引进、推广多倍体良桑新品种为突破口,加快低产桑园改造步伐。从1998年起,该站先后几次从省蚕桑研究所引进“陕桑30.5”、“陕桑402”等多倍体系列桑品种接穗5000多公斤,先后在汉滨区五里镇和吉河镇进行试验示范,建立不同类型的示范样板。在技术上采取了“繁育、改造、实生苗一齐上”。一是采用芽接和带根扦插技术繁育多倍体嫁接苗,满足新建速生高产桑园对种苗的需要;二是采用锯桩芽接技术改造低产桑园,使其尽快发挥增产效益;三是培育实生苗,解决新品种嫁接对砧木的需求。经过两年努力、新建成速生高产桑园5.093万亩,与普通桑“荷叶白”相比“陕桑305”每公尺枝条多9片叶,平均每片叶多3.39克,平均单株产叶量多1.31公斤,亩桑产叶量达2019.6公斤,是普通桑的1.75倍;用“陕桑305”叶养蚕,平均张产鲜茧提高3.65公斤,茧层率高0.85%,死笼率降低3.37个百分点。2001年全市仅“陕桑305”推广一项,就增产桑叶达4320万公斤,增产效益达1300万元。“陕桑305”的推广,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也为市蚕桑生产发展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和新的活力。
抓养蚕配套技术推广,提高养蚕技术水平
该站依据生产实际,为进一步提高养蚕实用技术,实现蚕桑增产,农民产收,因地制宜的推广了三项实用技术,取得了“立杆见影”的增产效果。
1.抓科技培训,提高蚕农科技素质。在抓科技培训工作上采取三条措施:一是首先组织单位职工学业务,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在科技示范点蹲点的同志,以村组干部和示范户为主要培训对象,培训养蚕关键技术措施和技术操作细则,使其当好“二传手”。三是在面上技术培训上,该站选派技术干部,参加“市农业科技服务队”协助各县区开展技术培训活动。采取“推广一项技术、举办一次培训、印发一套技术资料、培训一批技术骨干”的办法。2001年,共举办蚕桑科技培训活动972场次,印发技术资料8.7万份,培训农民9.1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农民的兴桑养蚕技术水平。
2.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养蚕效益。市大多数乡村养蚕采用传统的室内蚕箔育,到了大蚕期既费工又费时,特别是春蚕后期常常发生与“三夏”大忙争劳争时的矛盾,根据这一现象,蚕桑站推广了“大蚕活动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这样每套每年养蚕3张的户可节省用工23个,节省临工开支450元;2001年全市共推广省力化蚕具1.97万套,仅此一项,推广效益达886.5万元。
3.推广优良蔟具,提高蚕茧质量。“上茧率低、茧层率低、出丝率低、茧丝短”的“三低一短”问题是造成茧丝品位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为提高茧丝质量,提高蚕农和丝厂经济效益,在实践过程中推广了优良蔟具——方格蔟和塑料折蔟,据示范点对比调查,其上茧率比使用普通蜈蚣蔟提高10%以上,比使用油菜秆蔟,松毛枝蔟提高20%,仅此一项,蚕农增加纯收入400多万元。
依靠科技推广,使蚕桑连年增产增收,面对这一成绩,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科普先进工作者,省政府农技推广二等奖获得者——安康市蚕桑站站长张京国并不满足现状,他决心带领全站科技推广人员努力使科学技术更好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为蚕桑丝绸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安康记者站 张春生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