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17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蓝雾惊心 如何杜绝这样的腐败 野草杂陈 图片新闻 鬼话·疯话 走近像章收藏家赵步长 广告 广告 关爱生命、挽救生命、创生命奇迹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如何杜绝这样的腐败

□文/吴子长

有人说,用人上的腐败是一切腐败的根源,要想彻底铲除腐败分子,只有彻底改变现有的用人制度。话虽然说得有些偏激,但确实也有它的道理。一切腐败分子在暴露之前都是有职有权的人,有的还是手握重权的高级官员,像我这样的人想腐败还没有机会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在提拔干部时实行招聘制,采用笔试口试加考察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人选,然后再研究决定。但这仅仅是开始,也只是一种尝试,用这种方式提拔的干部只占整个干部提拔中的极少一部分,而且大多是副职,绝大多数干部在提拔使用时都是采用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伯乐制”,即少数人说了算。当然,一般情况下,这些说了算的少数人也是从事业出发,出于公心,做到任人唯贤,因此才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才保证了国家这台大机器的正常运转。但是,这也给那些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就出现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现象。所谓“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不跑不送,降级使用。”那些又跑又送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上任后,也采用少数人说了算的办法提拔干部,不跑不送,坚决不用,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也为腐败分子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因此才有一茬又一茬的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地走向刑场。

一切制度都有它的弊端和缺陷,有些看起来很公正的行为,所有都按照规章和程序办理的事情,并非都是公正的,特别是那些隐藏在公正背后的私利和幕后交易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隐藏在光明正大后面的腐败就更加深刻。

最近听说某市在机构改革时,一批未到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按规定提前离职,提拔了一批年轻干部。有组织部门人员做了统计,这次新提拔的年轻干部中,在职的或原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亲属就要占30%以上,几乎每个领导干部后面都有一两个人,只有一位县处级领导干部的亲属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而未能提拔。这些占新提拔干部30%的年轻干部大多是他们的亲属,例如儿子、女儿、女婿、儿媳、侄儿、外甥等等。不错,这些人在前辈的关怀和提携下,也都在机关工作多年,也通过自学或函授或党校都拿到了一定的文凭,也都达到正科三年以上。这些都是符合组织部门的文件精神的。但是,他们这些人有前辈的庇护,得到这些简直是太容易,可以说他们不需要任何奋斗,也不需要干出任何业绩。提拔这些人看起来没有任何违规行为,也不存在腐败问题,因为他们既没有跑官,也没有买官,“举贤不避亲”嘛,一切都是按照程序办的,组织考察推荐,常委研究通过。但是,他们不需要跑,也不需要买,因为有他们的前辈给他们打招呼,也许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就是他们的一声招呼,使许多有能力有实力德才兼备的人才得不到提拔重用。

难道这不是腐败吗!我认为这种腐败比那种明目张胆的买官卖官更具危害性。因为他们得到的太容易了,上任后也不会去珍惜这个位子,更不可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干好本职工作了,其实他们也没有能力干好工作。而那些买官的人,上任后觉得自己的位子来之不易,毕竟是花了钱,还会努力干好工作的,虽腐败,却努力。

腐败分子并不是生来就是腐败分子的,而是由好人或不太坏的人逐渐转变成腐败分子的,这个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下子就由好人变成坏人,由人民公仆变成腐败分子,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都是制度的腐败造成的。

如何杜绝这样的腐败,只有在制度上寻求出路。

放大 缩小 默认